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大轰炸》:纪实外衣下对“好莱坞”镜头的复制粘贴

影片最后,苏珊被自己所拍的照片感染,作为一个独立的战士走上了战场,跟明勋一起并肩作战,以“树”的形象和她所爱的人站在了一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淞沪战争失利,南京吃紧,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38年2月28日至1944年12月19日,日军对重庆及周边地区实施了长达六年零十一个月的无差别轰炸。影片《大轰炸》所展现的正是这一时期天上恶战之惨烈、牺牲之悲壮,地上颠沛流离的生存之艰难与乐观坚强的生命之坚韧,这一切,都是历史的一次沉重的叹息。

1539844394_65406900

影片明星阵容异常强大:既有国外明星加持,像美国曾出演《低俗小说》的布鲁斯·威廉斯,电影《钢琴家》的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以及金球奖获得者拉莫·威利斯,韩国当红明星宋承宪等。又有实力派的范伟与刘烨主演,更不乏陈伟霆、张筠甯、马苏、车永莉、黄圣依等当红明星的鼎力相助,甚至连前不久置于风口浪尖的范冰冰也在影片中抛头露面,阵容之强大,令人唏嘘。

影片在片头衔接了一组黑白的纪录片镜头,交代了背景,也营造了一种纪录片的假象。但接着往下看,便会发现其中的“好莱坞”经典镜头,随着播放针的推移一点一点暴露出来,使整部影片充满了复制粘贴的非原创感。

接着那组黑白镜头,影片从惨烈的空战和覆盖式投弹轰炸开始,这样的开头,奠定了影片的悲惨基调。但这极富视觉刺激的空战镜头却完全照搬了《无问西东》中的片段,甚至连战友情怀都一模一样,而这种类型的镜头,追根溯源,还是取自于好莱坞。

另外,在影片中还插入了好莱坞导演希区柯克的经典“注视镜头”:轰炸中,通过四散而逃的人群中一个小女孩无辜的双眼注视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而好莱坞惯用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为该片导演萧锋所深爱,不惜将同样的伎俩在影片中运用了两次:卡车在轰炸中极速行驶,即将坠入悬崖之际,被卧底小野君一脚刹车,一个死打抢救回来;刘烨饰演的杠头开着大卡车,试图接住载着受伤的明勋,且即将坠毁的独轮战机之时,又是在最后一秒,杠头力挽狂澜,坠入悬崖,亡命在即的风险瞬间消散,皆大欢喜。

在色彩上,影片整体运用了低饱和度的灰冷色调,建筑,天空,包括演员的着装的色彩都很灰暗,但炸弹引爆得火光却是明亮的鲜红色或者橙红色,象征法西斯邪恶势力对无辜百姓的生命和壁垒的摧毁,也暗示装备精良的敌方的强势,以及手无寸铁的百姓的羸弱。

空炸来袭,人们像往常一样躲进了避难所,但不幸的是,这次的炮弹,无情地落在了避难所的上方,让这个曾经的保命之处,变成了替他们收尸的地狱。这时,影片的色调变成了青灰,困在避难所里的人的脸,也在尖叫,奔逃,呼救和绝望中一点点褪去了正常人的肤色,变成了泛着青光的尸体的灰白色。这种色调的变化,既象征他们的死亡,也从反面象征日军法西斯的残暴和恐怖。同时,这个镜头与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中被迫害的犹太人在集中营被焚化前的场景如出一辙,该是向此片的致敬之作。

在影片接近尾声之时,又出现了一组黑白镜头,与之前的青灰白镜头一样,都是暗示他们即将走向死亡。很快,奔跑中的人们就变成了堆砌在一起的尸体。紧接着出现了一个定格镜头,黑白底色的江边,连建筑都是黑白的,江水却被受难者的血染得鲜红。这种色调上的强烈对比,让战争的惨烈触目惊心。但这种黑白与鲜红对比的手法,仍然取自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该片中是一个身着红衣的无辜小女孩在黑白底色的“大清洗”中穿过街道来展现战争的冷酷无情。

此外,影片也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苏珊临走前将装有她与明勋照片的罐头盒,交给明勋,留作纪念。参战在即的明勋在战机上,将一封求婚信和硬币放入罐头盒,扔下飞机。这个盒子在不停的人手中辗转,最终被崔三叔捡到,交到了苏珊手里。罐头盒在战火中的颠沛,暗示两人的情感在战争年代的漂浮不定,之后顺利归于苏珊,也暗示苏珊与明勋的爱情终于有了得以面世的希望。

影片最后,苏珊被自己所拍的照片感染,作为一个独立的战士走上了战场,跟明勋一起并肩作战,以“树”的形象和她所爱的人站在了一起。这个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的镜头,让本来充满了复制粘贴意味的《大轰炸》,多了些更深的意味和可看性。

电影界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原文地址:http://www.dianyingjie.com.cn/2018/1120/32414.shtml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