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杨劲松《离离原上草》获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

最近,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2018年“夏衍杯”揭晓获奖名单,由江苏籍编剧杨劲松创作的《离离原上草》斩获年度“优秀电影剧本”。

最近,中国电影编剧最高奖2018年“夏衍杯”揭晓获奖名单,由江苏籍编剧杨劲松创作的《离离原上草》斩获年度“优秀电影剧本”。该剧本以健在最高龄的女红军王定国百岁人生经历为蓝本,透过其百年间的一次次别离,展现一个革命女性的坚韧毅力、忠诚信仰与朴实的家国情怀。

“夏衍杯”被业界称为中国电影编剧“奥斯卡奖”,在将好剧本的光芒折射出来的同时,也给予编剧行业方向性的指引。入行20年来,杨劲松一直是幕后工作者,曾担任电影《芳华》等多部电影的文学策划,也是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出品人之一,如今他以“业余编剧”的身份再度出发。文学与影视两种生态如何交融?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现代快报记者和杨劲松展开了对话。

__1

还记得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观众一起为一位老人庆祝了105岁的生日吗?她是中国健在年龄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

王定国今年106岁,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在战争年代,她用自己冻掉一个脚趾的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坚守信仰,初心不改。

去年底,杨劲松认识了王定国老人的小儿子谢亚旭,说起王老的故事。在深入采访后,杨劲松被王定国跨越时间长河的经历深深感动,决定将她的百岁人生写成剧本。杨劲松坦言,主旋律题材不好写,只有以情动人才能打动人心,最终他选择了一个诗意的切入口,从王定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入手,写她的情感和婚姻,写她的乡亲和战友,写她与儿女们的革命家庭的悲欢,透过一次次生死离别,看到这位女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忠诚、对生命的热爱。

剧本从王定国老人的13岁写起,一直到100多岁的当今,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首度揭开面纱,比如江苏籍老红军刘瑞龙,也是首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而在王定国的百岁人生中也融合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共和国近70年的征程。

剧本有4万字,杨劲松一个月写完,一气呵成。写作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旁观者的感动,被这位革命老人的信念所感染。杨劲松说,王定国的孙子看完《离离原上草》剧本以后忆起,他曾见过奶奶一个人在公寓楼道里自言自语:“我熟悉的人都走了,一个个都走了……”此情此景,让杨劲松觉得自己对人物的拿捏是准确的。

在创作剧本时,杨劲松也非常注重诗意表达。他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大浪淘沙》《车轮滚滚》《大河奔流》等建国后一批主旋律文艺创作,都强调艺术表达,《离离原上草》即取自白居易的诗篇。剧本创作中,杨劲松也非常注重音乐性,将《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让我们荡起双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不同时代的歌融入其中,用歌声唤起年代记忆。最终,剧本《离离原上草》从今年“夏衍杯”征集到的898部合格剧本中脱颖而出,和另外三部作品荣获最高奖项“优秀电影剧本”。

杨劲松(左四)在“夏衍杯”颁奖现场

据介绍,“夏衍杯”是国内唯一一项电影剧本政府奖,送选作品都是匿名参赛。这是杨劲松独立写的第一个原创剧本,他是以“业余编剧”参加作文比赛的心态去报名参赛的,也将参赛视为一次对剧本创作的试水。在夏衍故乡杭州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他拿到沉甸甸的奖杯,奖杯上夏衍先生的塑像让杨劲松感受到神圣。夏衍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剧作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题材大多源于生活,强调艺术的真实性。所以“夏衍杯”对杨劲松来说,更是一次创作的引领。获得的剧本奖金,杨劲松将捐给王定国环保基金会,他将以制片人身份继续工作,争取早日将《离离原上草》搬上银幕。

__2

剧本,一剧之本,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离离原上草》在“夏衍杯”的获奖,也将一个好剧本的光芒折射出来。在杨劲松看来,一位好编剧无非有三个层面:生活基础、创作技巧,还有决定作品格局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就是作者的人生修养。

在影视行业20年,杨劲松一直是幕后工作者,参与过影视作品制作,还曾担任电影《芳华》的文学策划。

文学策划对普通观众来说非常陌生,实际上,文学策划在一部电影中承担的是编剧和导演之间桥梁的作用。以《芳华》为例,《芳华》最初是杨劲松向编剧严歌苓邀约,并给到导演手中的。作为文学策划,杨劲松在拍摄之前,与原著与编剧打磨剧本一年,在拍摄过程中继续协助导演,根据拍摄进度、场景等调整剧作,比如,片中靶场的那场戏,就是剧组到云南后临时加进去的。在他的建议下,《芳华》删掉了原剧本中后面的大幅内容,让电影落幕于刘峰与何小萍相逢的车站。这些都是作为文学策划对电影的贡献。

杨劲松说,中国电影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一度要丢弃文学这根拐杖,追求影像纪实意识流。第五代导演的《霸王别姬》《活着》的成功,让文学与戏剧重新回归于电影。

他认为,与国产电影繁荣时比,现在电影对于文学的重视远远不及。“80年代是有专门刊登电影剧本的杂志,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是以工厂建制的,每个国营电影厂都专门设置一个文学编辑部,来看小说、看剧本,每个电影厂都有自己的招待所,住的都是编剧与作家,来潜心打造剧本,有的电影剧本甚至打造一两年,剧本过了关,电影厂才能决定投入生产。”杨劲松说,这在今天已经不可想象,偌大的文学编辑部已经压缩成文学策划这一个职务,而除了张艺谋等导演注重电影的文学品质会设置文学策划一职外,在很多电影中却并不多见。“现在许多电影剧本,都是公司买来一本小说,然后坐在一起攒剧本,甚至一些影视专业的学生已经成为剧本流水线上的工具。”多了很多套路,少了许多“匠心”。

杨劲松(右)与张艺谋导演

杨劲松坦言,“通了人心的才是好作品,好剧本要以情动人”,但是如今电影行业缺少好剧本。“我们缺乏发现好剧本的眼睛,互联网与资本将影视的产量泡大,求量就难以保质,编剧回不到创作之初,在投资方要求下按套路写作去迎合观众。艺术创作应该先打动观众、引领观众,创新的风险永远低于跟风的风险。这些年各行各业都在做影视,影视公司都在做对赌,与资本赌业绩,影视生产的第一生产力的剧作就被忽视或边缘了,自然难以产生艺术高峰作品。”

__3

杨劲松是江苏海安人,毕业于南大中文系,曾是南京市青联委员、南京广播电视局团委书记,1998年他辞去公职,到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电影学专业进修,开始了北漂生活,到今年正好20年。

杨劲松创作的《离离原上草》斩获2018年“夏衍杯”年度“优秀电影剧本” (受访者供图)

家乡的润物细无声和北漂的广阔天地,给了杨劲松不同的滋养。从电视到纸媒,从音乐到影视,从明星经纪到上市公司高管,杨劲松不断更新着自己,用心学习,方有如今的视野与见解。

尽管身在北京,出生和成长在江苏的杨劲松始终关注着家乡日新月异发展与文艺创作事业。杨劲松非常敬佩南通著名的历史人物张謇。他是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还是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开拓者,他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多所学校。

“我认为,张謇身上于当代精神极为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对故土的热爱。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那里有着我们最初的梦想,是我们的初心所在。达官名人虽使家乡广为人知,其人生舞台多半跟家乡没有关系。张謇却是例外,把一生的事业回报故土,是张謇的伟大之处。如何让家乡成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如何把自己在外打拼漂泊带来的智慧、汲取的先进文化回馈正在共同发展的家乡,是张謇鼓励我们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江苏正在打造文艺高地,我愿意继承张謇的精神,如果江苏需要我,我义不容辞。”杨劲松说道。

| 对话 |

剧本创作

当代性的表达很重要

读品:您担任过多部电影的文学策划,一定会有很多剧本找过来,您一直秉承的文学标准是怎样的?

杨劲松:我会看剧本的人物会不会打动我,人物的情感命运会不会打动我。通了人心,这是好作品的前提。

读品: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生态。请教您一下,电影的文学性由什么决定?

杨劲松:电影是导演的文本,电影导演的文学修养非常重要。现如今,导演的门槛太低。我非常赞成演员、摄影师跨行做导演,但是一些对影视行业不甚了解,甚至都没有在剧组工作过的人,也成为了电影导演,这是一种冒险行为。

读品:您觉得现在的剧本创作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杨劲松:现在的剧本创作,早已不再是“一个人战斗”的模式。拿到一个剧本创意,投资方会拉好几个编剧坐在一起开会,然后借助好莱坞金牌编剧的“麦基理论”,根据剧本的类型往里生套。爱情片写什么,冒险题材怎么写,都有模式可循。当编剧仅仅是签了合同契约式地写作,当剧本创作变成没有情感共鸣的“标准答案”,电影的故事自然乏善可陈,缺乏叩击心灵的力量。特别是一些网络IP剧,雷同。今年大火的《延禧攻略》就不是网络IP改编,是原创,但却成为年度最有影响的电视剧,还是剧作与制作下了工夫,遵循基础与规律,又有当代性表达。当代性表达很重要,用古人的皮毛说自己的话、表达作者真诚的情感,这样的古装剧就会有现实温度。

读品:过了一把编剧瘾获得成功后,是否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杨劲松:我目前正在酝酿创作的电影剧本是讲述三个中年女人的寂寞芳心,依旧写现实主义题材,表达平实的情感,注重当代性的表达。我不会写所谓的玄幻或软科幻,现实生活太丰富,有足够的脚踏实地的故事、人物在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抒写。

读品:请谈一谈阅读对您的影响。

杨劲松:文学的积淀靠唐宋诗词、经典文学名著。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35岁之后多读国内外的经典名著更好,因为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多读经典名著的感触会更深。年轻时多感受生活、多看、多经历,可以轻阅读,行千里路。中年以后,再读万卷书不迟。

关键词: 劲松 中国电影 编剧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