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电影大师又何尝不是。
王家卫导演作为我们华人世界里一代电影大师,起初拍得就是自己的事,处女作《旺角卡门》讲得就是年轻人生活里的情义。
随后,天才一般的王家卫迅速进阶讲起了天地的故事。江湖里,都市里,红尘里的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只有一个情字。
这些讲人的基本情感状态的电影,让王家卫声名鹊起,在电影了里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里的天和地。
自《一代宗师》开始,王家卫拍起了大时代,拍起了终生相,处处都在一股电影大师的风范。
多年磨一剑,精雕细琢,力求精品,以大气魄出大手笔,皇皇巨著,犹如洪钟大吕。
真正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民族写史,为同胞塑造自我民族品格,为后世保存我中华文化。
《一代宗师》就是这样的作品,王家卫用自己的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民国的武林,前辈的武林,中华的武林。
《一代宗师》故事开始于见天地,终了于见天地。可见见天地阶段是习武之人最核心最重要的阶段。
叶问见的"天地"无疑是李存义,宫宝森,宫二,当然这三人是有形“天地”;而叶问见到的无形“天地”可谓复杂至极。
生活带来的苦难,国仇与情爱相交织的痛楚等等太多。有形“天地”与无形“天地”对叶问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相比较的话,无形“天地”是占大头的那边。
王家卫从来都是一个注重无形“天地”的导演,这也是他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法宝之一。
王家卫的电影色彩总是昏暗低调,给人迷离的感觉。《一代宗师》中有情感的色彩画面是宫二在东北的那几场戏。
似乎可以这么联想,王家卫给了宫二一段独自在雪地练武的戏是为了用洁白的雪衬托宫二的高洁与悲凉,毕竟她奉了道。
“宫二一生没有败绩,要输也算是输给了她自己",这句旁白算是对宫二一生的总结和写照。她认为她自己是天意,这显然是错误的,天意永远是天意。
她能左右别人的命运,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宫家六十四手从她而绝,往大了说这也是宫宝森的失败之处。
宫宝森确实是个失败的人。对女人来说,断发犹断头,可宫二还给烧了个灰烬。叶问对宫二的感情如一不变,直至她死。
卖了大衣留下扣子,还了扣子送了发灰。这二人可谓是命运弄人啊,终究是叶底藏花只能一度,踏雪几回永在梦里。
1953年宫二逝世,1953年中国内地边境封闭。时间是如此巧合,王家卫是善于用数字时间来制造悬念,推动故事发展,表现人内心情感的。
可是我觉得这次他没有,而是历史替他做了。“郎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水会归来。”,这是最美的是誓言,也是最苦的记忆,望夫女终成望夫石。
张永成话很少,可这并不代表不会发表意见,维护自己的权利,守住自己的男人。叶问为什么会离开佛山?他为什么不把妻儿带上?王家卫没有给出答案。
叶问七岁学武,张永成嫁给了叶问,宫二奉了道。从此,每个人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人生永远只有眼前路,眼前路是否明朗清晰取决于人生的每次选择是否正确。
王家卫电影好像江南雨巷。虽是朦胧晦涩,却总是细腻温柔,楚楚动人。《一代宗师》不是雨巷中的油纸伞就是那美女脚下的一块青砖。
《一代宗师》是个复杂的电影工程,要想把这么一个民国武林搬上大银幕不是光有钱就能解决的事,必须集合我们民族最好的人力资源。
而且这样的电影工程只能由王家卫这个级别的大导演来主导完成,同样的电影工程还有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
这两部电影用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们民族的电影大师借武侠的外衣向观众展示了我民族的一段历史,我民族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
《一代宗师》之后,王家卫导演终于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大活,那就是把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大作《繁花》搬上大银幕。
《繁花》是上海作家金宇澄用上海话写出的上海小市民的生活百态,这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众生相。
王家卫要想拍好这个电影,对海派文化应该要有深刻的研究,我觉得这一点出生在上海的王家卫导演是天生具备的,他应该知道上海人是怎么在弄堂里烧开水的。
另外,必须提及一句,我个人认为王家卫电影里的都市气息,有一部分是他们的父辈从旧上海带进他的血液里的。
我们真的好期待,王家卫导演的《繁花》,日子久点没关系,有吴亦凡也没关系,反正到时候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