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爱好者而言,一部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科幻片,应该是一个大消息。毕竟,1999年的《黑客帝国》是一部抓住了时代精神的票房巨作,全球票房超过4亿6300万美元,改变了该类型影片的面貌。其后2003年的两部续集,虽然评价存在分歧,依旧获得了11亿7000万美元的高票房。
然而,观众似乎对《克隆人》这部影片的失败有着奇异的预感,该片上周五在美国上映,仅仅收获238万美元的票房,这也成为了基努·里维斯演艺生涯最惨淡的新片开画成绩。这是一部在观念和智识层面均无特点的失败作,肯定不会再拍续集。 剧透提醒!(如果你还没看的话)
里维斯在影片中饰演Will Foster,一位在科研机构Biodyne工作的神经科学家。他的研究内容是尝试将人类大脑的整个神经结构,包括记忆,移植给机器人。在他的家人——包括妻子Mona(爱丽丝·伊芙饰演)——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后,Will立即决定用生物克隆的方式复活她们。他打算用转移和简单重启她们的意识的方式——就像维修电脑一样——来完成这项试验。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Will争取到了Ed Whittle(托马斯·米德迪奇饰演,他出演了《硅谷》和将在今年春天上映的《哥拉斯2:怪兽之王》)的帮助,Ed是他的科研队伍的成员,也是他的朋友。Ed和Will从科研室偷了一些孵化器,趁着夜色搬到了Will的车库。在车库,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个人类克隆体。
然而,当Will寻求研究上的新突破,以便他的“新”家庭成员能够恢复记忆时,他却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司Jones(约翰·奥提兹)的工作施压,因为Jones十分担忧Biodyne紧迫的财政情况。
导演杰弗利·纳赫马诺夫更多地是以编剧的身份为人熟知,他参与的知名电影包括灾难片专家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后天》,和2010年上映的《致命伴旅》。后者虽然遭到了影评人的嘲讽,却收获了2亿7800万美元的票房。纳赫马诺夫的工作重心是电视剧,而《克隆人》在影片规模和刺激手段方面,都不幸地沾染了小屏幕(电视剧)作品的感受局限性。
影片摄影(切柯·瓦雷塞)的逼仄感和过简的制作设计风格,使影片显出了一种幽闭恐怖之感,而影片的大部分剧情只发生在Will的家和实验室两个地点这一事实,更使影片幽闭恐怖的氛围显得浓郁。
然而,最主要的问题还是Chad St.John的剧本,不是显得做作,就是枯燥乏味。《克隆人》探讨的主题——通过科技创新来扩展肉体生命的自然局限,以及此类尝试所伴随的复杂伦理问题——既难处理,也很有趣,也是近年来一些影片的主题之一。《灵异空间》《幻体:续命游戏》《西部世界》等影片,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探索了这一主题。
因此,以人体克隆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克隆人》,不仅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需要拥有区别于上述影片的特点。不幸的是,该影片在内容上单调且缺乏想象力。
《克隆人》似乎根本不明白所探讨的主题的有趣之处。当Will“重建”的家人最终苏醒时,影片并没有鲜活地表现出她们面对眼下情况时的反应。当Mona意识到自己是克隆人时,她只是耸了耸肩,而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拒绝接受的神经质或困惑感。
此外,与Biodyne相关的叙事线和Jones这个角色,也更适合拍成TV迷你剧。当在第三幕中,《克隆人》的叙事由Foster的家人转向Jones所代表的外在威胁时,这部枯燥无趣的影片中仅存的一丝鲜活气也随之而逝了。
就演员的表演而言,里维斯尚算及格,他没让自己难堪。但是,影片的剧本和纳赫马诺夫的舞台调度,只为他提供了几处富有戏剧张力的表演机会。他的角色刻画大部分时候显得生硬和敷衍。
另一方面,米德迪奇在《硅谷》中饰演极客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令人心慌意乱的节奏感,在该片中也鲜见展现。他的表演没有深度,没能生动地展现出他所饰演的角色的两面性,既没有表现出欺骗者的狡诈感,也没有表现出纯粹专注的志向。
相反,Ed给人以疲倦感。这是因为,Ed这一角色本应成为观众在影片中的道德评判的替代者,然而,这一角色给人以合成感和扁平感。
总体而言,《克隆人》是一部枯燥乏味之作,是对有趣主题的单调探索。那些期待着基努·里维斯主演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幻片的影迷,最好忽略这部平庸之作,继续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