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向来都是一个说不明道不清的问题
有时候看见别人吃饭咂嘴,可能心中就轻视对方
或者听到别人说脏话,就感觉不舒服
有时看到插队,也会想到对方素质低
但想一想,在特定环境生活的人,吃饭就是大口吞咽,从不顾及声音
说话必定要飙脏话,才自在
而在另外一种环境下生活的人,只有细嚼慢咽,措辞谨慎才会感觉心安
不分对错,也就是环境不同
但歧视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
仓廪足而知礼节
因此,礼节属于更高一层的社会要求,知礼节而有礼节的自然会看不起只能吃饱饭的
在美国,这个现象同样存在
《绿皮书》将这一问题复杂化
处于上流社会的黑人博士和在温饱线挣扎的白人,两种人都会被歧视,两种都有身份困惑,也都有生活烦恼。他们的身份,体现的不仅是肤色种族问题,更多的是整个社会问题。
白人天生也不都是口吐莲花、彬彬有礼的人
黑人也不是一直都是穷苦、劳累的的形象
白人也有混混,住在布鲁克林街区,过着缩衣节食的生活
而黑人也可能躺在比佛利庄园的泳池里,享用一下午的威士忌
《绿皮书》里的托尼开过垃圾车,干过夜店保安,生活在布鲁克林街区,见过社会的千面,
也是底层社会的油子,熟练与各种人打交道,但不喜欢黑人
托尼可以为了结识大人物,先去偷拿对方珍视的帽子,然后再在对方找不到帽子气急败坏的时候送上帽子,巴结手段可谓一般
他也可以为了赌赢50块钱,连吃26个热狗
看着他就是一个油腻不堪的中年大叔,但当铺的大爷却对他有好感
当夜店整顿时,他失业了,又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工作
他是一个吃透底层规则的人,也是一个人缘好、本领大的人
很多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人都需要这样的帮手,帮助摆平一些难题
不能单纯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定义托尼
尽管托尼在家或者在夜里或者在布鲁克林街区大摇大摆,没有局促感
但是走到富人区,他又显得渺小,格格不入
他不合身的西装,没有扣好的衬衣,匆匆忙忙的脚步,迷茫的眼神
都透露出他乡巴佬的气质
而他要见面的人,反而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不俗的风格
住在音乐大厅楼上,有专业的仆人,正在招聘司机
但是托尼是一个硬气的,可靠的人,他不会因为外表的局促而自卑
雇佣司机的其实是黑人博士唐纳德·谢利
拥有三门学科博士学位,当然也很有钱,房间里都是稀奇珍品装饰
谢利要去美国南部巡回演出,需要一个白人司机,帮助他及时到达演出地点,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白人司机?
因为美国南部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对黑人有着难以改变的观念,白人司机能更好处理因肤色引起的纷争,而且托尼是一个在底层摸爬打滚的人,对这种事处理起来更是手到擒来
已经有三个人向谢利推荐托尼
所以当托尼说如果要他熨烫衣服,他是不会干的
谢利让步了,仅仅让他做一名司机,保证准时到达演出地点
就这样,两个身份奇怪的人上路了,有点像《人在囧途》的搭配
从肤色上来看,托尼是白人,可以有优越感,在南下的路上也不会有种族歧视的困扰,而谢利是黑人,注定会被歧视
但从地位、金钱、才华上说,托尼处于社会底层,每日为温饱奔波,没有什么才华,社会地位不高;而谢利是音乐博士,才华出众,受人尊敬,也更有钱,言谈举止文雅
两个人的身份都有短板,也有长处,碰撞在一起,肯定是火花不断,有矛盾也有惺惺相惜。
谢利专业的音乐表演,让托尼敬佩,由衷的为他鼓掌
托尼自由放荡的性格也让托尼感受到人情味
托尼劝说谢利尝试用手吃肯德基炸鸡块,相信他一定感受到随性吃东西的快乐,
而谢利坚持让托尼捡起可乐瓶,也让托尼感受有原则的生活是对社会的贡献
谢利追求的是一种对社会有贡献的生活,所以他对吃没有感觉
而托尼追求的是个人快乐、幸福的生活,工作就认真工作,大笑就咧开嘴大笑,不纠结于礼仪,生气了就用拳头解决问题。
托尼是用暴力解决问题
而谢利说他要用自尊对抗歧视
可以说从仪态、生活习惯上来说,托尼更像是白人眼中的黑人;而谢利也已经从内在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白人。谢利拒绝的东西在托尼身上展现,而托尼应该有的品质却在谢利身上。
他们都离大众印象中的白人、黑人很远
所以不仅仅是谢利有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托尼也有。
因此就有了托尼因为白人警察说他是半个黑鬼而袭警情节,其实那儿我更愿意相信托尼是因为白人警察强硬无礼要求谢利下车而打了他。
因为在一路相伴中,谢利唤醒了托尼对荣誉、社会责任的追求,他内心里是尊敬谢利这样的人,不管他是黑人还是白人。
是人都会有共通的理想与追求,托尼打破了对黑人的偏见,完成了对人的认识,所以他心甘情愿为谢利服务,为他争取应有的权力,甚至为他举起拳头
当然谢利也在托尼身上看到了自由之光。托尼吃饭胃口好,对食物的评价精准,说话直接,从不遮遮掩掩,重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这些让他偶尔说说脏话也显得可爱。
谢利让托尼拿出口袋里的幸运石,那是托尼在卖石头的店铺地上捡的。谢利认为托尼是偷的,而托尼认为自己捡的,他们为这个争执过,冲突过。而到了电影结尾,谢利也认同了托尼幸运石这一说法,表明谢利接受了托尼身上的缺点,也就代表着他从心里接受了他是黑人这个身份。
其实如果一开始仅从举止、地位来看,谢利就是一个被同化了的白人,他和黑人除了肤色的联系,基本没有什么相似的了,他根本不了解黑人的生活,也不同情黑人的生活。
托尼是很明白谢利身上的矛盾性,但不知道他对自己的身份是否有过困惑。是不是有“凭什么黑人的谢利比白人的自己有钱,过得好呢?”或许托尼一开始有这种困惑,但巡回演出结束后,他就明白了,他和谢利之间没有肤色的区别,他和谢利都需要,也想为社会做出点贡献,他们是同一种人。
所以呀,生活不应有偏见,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也有让人无语的缺点,如果他们都愿意服务社会,都愿意奉献自己,那么为什么不对他们友好一点呢?
《绿皮书》,能让黑人畅行美国南部的并不是这本旅行指南,而是白人观念的变化和黑人敢于打破偏见的勇气。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让《绿皮书》发挥作用。
当然,最近关于《绿皮书》遭扒皮的文章也出现了。电影《绿皮书》声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但是去年12月底一次专访揭开了这部电影背后的谎言,自此之后就争议不断。
《绿皮书》的主角谢利,其原型人物Shirley博士的兄弟在看完电影后说:“影片就是由谎言组成的交响乐。”
多年以前,Shirley博士就拒绝了电影改编拍摄的请求。
“无论他们现在对我如何保证,我也将无法控制他们要怎样描述。”
《绿皮书》的拍摄也没有征得Shirley博士家人的同意,当Shirley博士家人对此事质疑的时候,导演以踢皮球的方式回应了质疑。
不知道《绿皮书》是否真的还原的真实事件,但是这部电影给种族电影带来了新的视角,让人们从新的角度重新看待人与人的区别,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摘得奥斯卡桂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