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5月份吧,暑期档的前夕,国内院线几乎没有什么大片。
这个时候刘若英导演,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青春爱情片《后来的我们》就热热闹闹地上映了。
上映之后是口碑非常非常的一般,简直就是无病呻吟,娇柔造作的烂电影。
可是这依旧挡不住观众的热情,最后这部电影出其不意地拿到了近14亿的票房。
今年三月档期也有几部好莱坞大片上映,可是全都不是那种彻底燃爆的大片,所以电影市场的发挥也就是个正常水平吧。
今年三月档期华语片在市场上的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
就在大家都彻底死心,准备把三月默认为好莱坞电影和文艺片占据市场主流的时候,华语电影里突然杀出了一匹黑马,那就是台湾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刚开始一听这电影名,感觉就有一股韩国电影的味道。
一查资料,果不其然,原来这电影还真是翻拍自同名的韩国电影。
韩国的这种爱情文艺影视作品,通常都有一个极具自我特色名字。
比如《假如爱有天意》,再比如《蓝色生死恋》。
这些个片名,取得是真凄苦,让人一听就会忍不住去想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一听这个名字,真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所以,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被煽情,被感动的心理准备。
甚至,听了海报上面的话,走的时候也带了纸巾了。
可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让我哭,也并没有让我笑,就是觉得挺无聊的,又费了一张票钱。
电影最后的半个小时,确实是挺煽情的,我旁边的妹子应该是哭了。
我没哭,说明不了什么,旁边妹子哭了,也说明不了什么。
这些都改变不了这部电影是票房黑马的事实,也改变不了这部电影是个大烂片的事实。
这部电影电影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在台湾地区上映了,并且拿到了台湾地区去年的年度票房冠军。
3月14日,在内地院线悄无声息地上映之后,一路逆袭,最终登顶。
它干掉的是漫威的《惊奇队长》,并且在周末连续两日票房过亿,如今更是占据单日票房总额的70%左右。
三月本无大片,好莱坞的几个电影已经成了强弩之末,而华语片更是没有什么商业电影即将上映。
所以,我觉得三月剩下的日子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应该还能冲几下,搞不好票房也会过10亿。
这部电影虽然在票房上表现的如此亮眼,但是口碑上却是一落千丈,豆瓣评分只有5.1分。
自去年《后来的我们》之后,鲜有烂片还能骗钱成功的案例了,基本上全都扑街了。
所以,大家都以为观众的审美提高了,口碑成为了决定票房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口碑特好的电影一定能够大卖,口碑特烂的电影一定赔的啥都不剩了。
如今来看,我们高兴的太早了,口碑特烂的电影依旧能够大卖。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真的很烂很烂,可人家不是照样票房大获成功吗?
这部电影的韩国原作电影我还没有看,所以不好比较,只能就这部电影自身来分析分析。
首先,这部电影的节奏不对,片长总共大概有100分钟左右。
前一个小时的叙事节奏太慢,情节之间的衔接也不太自然,基本就是大杂烩一锅乱炖的方式讲故事,需要什么情节和人物,编剧就会直接硬塞进去。
反正这前一个小时就是平平淡淡的演了,呈现出来的也就是个晚间电视剧的水平。
后40分钟,电影真正就开始发力了,在剧情上来了个大反转。
这一次的反转,没有打乱叙事的节奏,只是让讲故事的核心人物发生了变化。
从一开始以男主的视角讲故事变为了以女主的视角来讲故事。
男主的视角讲故事的时候,给观众开了上帝视角,而女主被瞒在了鼓里,所以观众会有很大的代入感。
以女主的视角讲故事的时候,就把观众之前看到的一切又给推翻了重来,这种反转实现了观众看电影时所想要达到的戏剧心理预期。
同时这种反转,升华了故事的主题,也让女主的形象变反为正,才使得观众跟着女主的故事哭的撕心裂肺。
总得来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一部审美低下的老电影,大家完全没必要再去浪费一张票钱了,所以就不推荐大家观看了。
票钱应该用来支持好电影,而不是助长烂片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