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6天破5亿豆瓣5.0!《比悲伤》凭啥成为“催泪爆款之王”?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是:低口碑苦情戏依然是市场最强卖座灵药是,谁最能最快耗尽女观众身上的纸巾,谁就是票房之王。

近在眼前的证明就是,《被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正在一步步向十亿票房爆款迈进。该片从上周完成对《惊奇队长》的票房逆袭,6天票房破5亿,猫眼对影片最终票房预测是10.38亿,对照2018年的电影票房,该片有望进入全年票房前十。

但社交媒体和评分网站正在见证一场观众口碑的分裂:一方面抖音上充斥着现场女性观众哭倒一片,后半程抽纸巾、吸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的真情实感的流泪场景。

另一方面该片豆瓣评分仅为5.0分。短评排在第一位的是:“因为笑了而被旁边的观众歧视 我都没歧视你们竟然看哭 最后我也笑到流眼水了 比笑片更笑片的电影。”长评第一位的标题则是:《无病呻吟的悲伤》。

第二位更狠:《片名应该为变态爱情故事》。

这一幕好像似曾相识,2017年底上映的票房黑马《前任3》也曾以豆瓣5.5分的低口碑斩获了超15亿的高票房。而豆瓣评分更低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直接被观众戏称为台版《前任3》。

《比悲伤》凭什么成为新一代催泪爆款?眼泪知道。

韩版7.9,台版5.0,为什么前者票房惨败,后者却成为爆款?

回到电影本身。电影改编自权相佑、李宝英和李凡秀主演的同名韩国电影,该片在韩国上映时,总票房人次只有79万人次,没有达到赢利点,但豆瓣评分高达7.7分。

而当这部韩式催泪弹变成了台式小清新,不仅故事几乎没有进步和突破,甚至更加狗血、空洞和煽情。电影集齐了“韩剧三件套”的“车祸、癌症、治不好”:片中男主16岁时父亲因白血病去世,母亲知道他也有白血病后离开了他,女主的父母和妹妹在她16岁时车祸身亡。

长大后男主有病自己憋着,死活不跟女主讲,还偷偷为女主找了一个自己觉得值得托付的、已经订婚的牙科医生,为了搞垮牙医的婚事各种出钱出力。

而女主其实知道男主身患绝症的事,但却为了成全男主假意配合,又在最后时刻跑回来男主身边。

最后结局是两人双双为爱殉情,留下在他们这场爱的折腾中失去了前女有又永失我爱独自流泪到天明的牙科医生。

韩版的牙科医生的角色可没有这么薄如蝉翼。

牙医在台版故事里是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被女主主动追求,投入了真爱又结婚之后,女主去为男主殉情了。

而原版的高明之处在于,是借由男二的视角,去讲述了这个故事。

李凡秀饰演的牙医并不是被蒙在鼓里,相反,他一直知晓男女主之间的羁绊和深情,依然选择了配合演出,最后为这个故事画上句号的,是牙医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日记。

可以说正是韩国国民演员李凡秀富有深度的演出,基本抹去了观众对男女主自私的不适感。

而台版却完全删去了牙医角色的深度,将所有泪点全部集中在男女主缠绵悱恻互相作死的爱情故事上。

而韩版与台版截然不同的口碑与票房又表明,与复杂、深刻、隽永相比,观众永远更爱浅白、直接和简单。

就这么一个刻意煽情到极致的故事,却赢得了超乎想象的票房,不是因为它的故事符合逻辑,而是女性观众能够将所有故事里的不合理,归结于一个足以打败一切剧作bug和现实逻辑的理由——

因为爱呀!

抖音里的眼泪,《比悲伤》的票房

尽管被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冠以“毁三观”和“狗血”,但狗血也是有分高下的。

当电影用一段又一段的旁白,煽情配乐和激烈狗血的桥段带领观众入戏, 哪怕故事不符合逻辑,但它符合了女性爱情逻辑。

和许多爱情电影一样,《比悲伤》在这一轮竞争中胜出,靠得并不是口碑与影片质量,而是话题。翻开电影的影评,并没有多少人夸赞电影拍得有多好,而更多的是在感慨影片带来的“催泪”。

电影甚至掀起了一股看电影带纸巾的社交话题,电影“催泪,好哭”的卖点由此深入人心,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女性观众的心理暗示。也有影院经理告诉笔者,电影结束后,不少场次都能见到年轻人抹着眼泪往外走。

抖音等短视频产品又进一步完成了对影片的情绪营销。有人拍下电影结束后整排女观众都在哭泣的情景,“建议大家带条毛巾看吧,纸巾不够的”,打开抖音等应用,就会看到各种与电影相关的催泪主题视频。

片方及时配合的营销策略,大量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最终成功将这部电影变成了热门的社会话题,并强化了影片催泪神器的定位。

影评人指出,电影最后变成了一种生理催泪。我觉得不止,当所有人都在抖音上刷流泪场面,看《比悲伤》实际上也成为一场“比悲伤”的社交媒体游戏。

对于许多在现实生活里憋了一肚子眼泪的观众来说,电影悲伤不悲伤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我狠悲伤啊!

“眼泪知道”!比悲伤更悲伤的催泪爆款密码

从一部在业界口中的“平三淡四”上映的、不被抱以太高票房期待的台湾爱情片,到从社交平台开始完成票房逆袭,电影正在成为又一个票房奇迹,也充满争议。

高票房让人感到疑惑,但理解该片票房的爆发,却是我们理解内地电影市场口碑与票房、品质与争议、成长与困惑的必经之路。

具体到这部电影,当高票房建立在低口碑之上,我们需要理解的是,电影为何能成为淡季里的社交货币?电影院里的哭声一片,又是如何化作势不可挡的票房洪流的?

爱情片通常也最容易成为低口碑高票房的电影类型。

2013年,同样集齐了绝症元素的白百何彭于晏出演的《分手合约》顶着豆瓣5.7分的口碑赢得1.9亿元票房。

《前任 3》的成功也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规则的延续,由于激发了更多观众的共鸣,电影最终成为2017年的票房黑马。

由此能推导出内地观众欣赏水平不够的结论吗?但影片去年年末在台湾上映,大卖2.38亿台币,比全年票房榜第二、三名加在一起还要多。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上映后,也迅速创下新纪录,成为三年来最卖座的台湾电影。

事实证明这部充满狗血元素的影片几乎席卷了整个华人电影市场,证明狗血煽情依然是华人观众最容易埋单的看点。当煽情找到了触动观众内心的那一个“开关”,电影就不再是电影,而是激发内心共鸣的自我写照。

悲情戏从来很容易打动中国观众,1990年,一部在台湾已经上映两年并且票房不佳的悲情电影激发了无数内地观众的眼泪,那部电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29年之后,另一部以悲伤作为核心卖点的爱情电影让观众们见识到了另一种悲伤: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能让人流泪的故事就是好的票房故事。

电影多么狗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借他人狗血之酒杯,浇自己人生之块垒。

对于某些专业电影观众来说,电影许多戏份都过于生硬刻板,对白不够自然,情感转变尤其突兀,但对于泪点低的普通观众来说,有可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交浪潮中,还没真正看到影片就已经提前被感动了。

当影片主演陈意涵一边拼命奔跑,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你不要走”,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导演努力营造狗血之痛的认真。社交媒体影造的话题性与对观众情感的触动程度决定着电影是否有可能成为爆款。电影或许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合格的催泪弹。

当怀着大哭一场的心理预期、对艺术没有过分追求的观众走入影院,看到一部足以撩动内心的电影,口碑就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环。

这个春天的另一个市场现象是,口碑高于影片的正宗文艺片《过春天》和《阳台上》都并未赢得好的票房,而带点文艺腔调的该片,却精准打中了市场需求。没人要艺术的复杂,观众只想要简单的眼泪。

既然事实证明苦情戏依然是市场的卖座灵药,在许多片方弄清了社交时代的狗血爆款密码之后,一大波品质难以预测但主打“纸巾杀手”、“催泪神器”的影片,可能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这或许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关键词: 豆瓣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