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原标题:它们打开了中国引进片的新空间
作者: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饶曙光
近年来,与国产影片趋于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步调相应和的是,不少海外影片正通过分账引进、批片、电影节展映等方式如火如荼地跃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其中,《摔跤吧!爸爸》(印度)、《看不见的客人》(西班牙)、《天才枪手》(泰国)、《完美陌生人》(意大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英国)、《何以为家》(黎巴嫩)、《千与千寻》(日本)等海外批片,口碑不俗、票房抢眼,以体育、科幻、犯罪、歌舞、动画等多元类型屡屡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现象级”爆款,甚至有一些还逆袭了同档期的分账大片。
批片力压分账大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国内观众对视效大片以及所谓“爆米花”电影的审美疲劳日趋明显,这为那些精雕细琢的中小成本海外批片提供了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缘和空间。另一方面,如今中国电影市场银幕数量跃居全球第一,为差异化电影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而中国观众多年来积淀和酝酿而成的多元化、精致化和个性化诉求,亦催生了这股“非分账大片”热。批片市场的火热态势映射了当前国产电影并未全方位满足国内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影诉求,也显示了其亟待开掘的创作空间和市场潜力,同时也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成长为世界各国电影的重要市场以及世界电影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从效果上来看也的确如此。综观这些叫好叫座的海外批片,对体育精神的传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反思、对使命的忠诚坚守、对所在国家传统教育体制的检讨……这些影片或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或是满载理想情怀的异域故事,或是类型杂糅的创新探索,既反映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又表现了当代电影的艺术、技术成就,在文化、技术、艺术、审美等层面可圈可点,填补了分账大片的类型短板或题材空白,与国产影片形成了有效互补,满足了我国观众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精致化、个性化的观影诉求。
海外优秀批片的集中上映,是我国电影人日趋熟稔市场规律、产业逻辑和工业经验的彰显,为我国电影市场携来多元丰富的世界文化和价值理念,强劲推动了中外电影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优化了中国电影市场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端、高质量、高素质、差异化的观影群体,也以鲶鱼效应倒逼国产电影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长远来看,优质批片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和文化效应作为一种恰当的映照,为国产电影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诸多具有实践价值的启迪,将有助于国产电影聚焦于内容生产、创意生产,实现从高速向高质的转型,构筑起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健康积极可持续的华语电影生态景观。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印度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日趋活跃的海外批片在引发国内观众情感共鸣、观影热潮的同时,“爆款效应”也使其迅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数据显示,今年就有160多家电影公司去戛纳电影节看片、选片,趋之若鹜地寻找批片生意的机会。不仅如此,在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常常能捕捉到中国电影公司、电影人寻找批片、讨价还价的身影。不难发现,这种对海外批片的强烈诉求秉持和再现了当年对IP改编的狂热劲头,但对本土市场、观众调研的匮乏和既有文化经验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让选片沦为投机行为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选择优质批片”成为摆在我国电影从业者面前的关键性难题。事实上,资本的疯狂涌入作为“绑架”电影的惯性力量,曾遮蔽和阻挡过中国电影市场的理性调控:曾几何时,对国产“现象级”“黑马”“爆款”的疯狂追逐,对IP作品的狂热改编,对网络大作品的过度推崇,让类型创作、优质IP屡屡遁入粗制滥造的窘迫境地,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之于批片引进亦作如是观。批片生意的热衷者们需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熟稔国内市场现状和新观众的审美趣味,提升看片的专业素养和选片的专业能力,强化寻找差异化优质片源的意识,敏锐捕捉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调整,积极发挥批片的市场调控功能。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于分账片或是海外批片的行为并不可取,它们终归是国产片的重要补充。我们当务之急要积极总结和提炼海外电影的市场经验,从海外电影中汲取创作智慧,凝心聚力雕琢和打造更多的、深入人心的优质国产影片,实现大片与小片的有机统一,推动重工业电影、轻工业电影以及大剧情电影的平衡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优质国产电影走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让中国电影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独特的魅力。(饶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