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编剧和策划因“在家工作”的附加属性,看似在这场长达月余的意外冲击幸免。“全行业停摆,唯二还能工作的应该就是编剧和策划。”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电视剧网络剧备案公示管理、集数长度规范、演员片酬规定以行业规定的红头文件形式正式出台。“全本立项意味着编剧地位更重,对编剧而言是利好。”
从疫情到政策,编剧以及其紧密相关的策划似乎展现出超越其他影视行业岗位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不论是其自身的稳定性上来说,还是新晋出台的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来看,说是“利好”,不尽然。
一、疫情中的编剧和策划:线上会议提速,策划阶段项目受阻
2月初-2月中旬阶段,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采访了数位平台策划和编剧,疫情伊始到爆发,编剧和策划状态有所不同。
年前已经签署编剧创作合同,和资方开过几次面对面会议,确定大体剧本创作方向,开始进入到剧本创作流程的编剧。这类编剧原本过年的假期就是在工作中度过,疫情到来,假期无限延长,并没有打乱原有的工作安排,仍旧能够持续工作。另外,因为疫情而将线下会议变成微信会议之后,编剧们表示,以往动辄5-8小时,甚至一开到半夜的剧本会时间大幅缩短,线上会议基本控制在4小时内完成,大家速战速决,效率反而提升了。
由于影视城等拍摄场地大面积关闭,本来原定于年后完成剧本,筹备开机的项目无限期延期。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在其他环节停摆的同时,编剧和策划有更多时间打磨剧本。“以往可能一周开一次剧本会,过一遍接下来的剧情走向。现在每周的会议变成两次,责编实时在线,恨不得让我每周能出3集剧本。”疯狂赶工的编剧A告诉记者。“责编要写日报周报,不给编剧开会,他们怎么交?完全没有别的事情做。其实也理解,现在把剧本时间抢出来,一旦疫情好转,能够开工马上就能接上后续的筹备工作。特殊时期,大家就互相体谅吧。”
最着急的是手上有筹备阶段项目的策划。平台策划B跟记者说起,现在手上两个项目都在寻找编剧的关键时期,因为疫情减少无法集会,所以不得不停滞。“找编剧很靠眼缘,不仅看剧本写得好不好,还要见到本人,接触沟通的感觉很重要,毕竟以后需要3-6个月的时间在一起工作,如果基本的沟通无法保障,后续的工作就是彼此折磨。”平台策划C也提到,原定于年后开始看景的项目也推迟了,计划拜访几位资深编剧和导演的日程也在无限期延后。
二、新政下的编剧和策划:编剧担心全本备案引发合同变动,策划质疑特殊题材审查
2月14日,广电总局出台对重点网络影视剧(包括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规划备案申报事项和审核工作的新政,规定除了要求提交《重点原创网络影视剧规划信息备案表》之外,还需提交《完成剧本创作承诺书》。2月20日,《通知》正式下发。其中引发编剧和策划讨论度最高的是“承诺已基本完成剧本创作”这一条,尤其是初入行的年轻编剧认为保证了自身的权益。
《通知》正式出台之前,影视剧的立项只需要一个IP、大纲甚至是创意。2018年,出于对陈数、曾黎、俞飞鸿、袁泉四位女演员精湛演技和以往诠释角色的喜爱,有网友脑洞大开建议以她们四人为原型,拍摄《淑女的品格》,讲述四个能力超强的不婚女性一心搞事业的故事。这一事件一度引爆微博,观众热烈讨论这将带来行业的变革:有制片方会为创意买单。很快,创意变成立项公示表,但是现在将近两年时间过去,这部剧也停留在了立项公示表这个阶段。类似立项后难以推动的项目也有很多。
《通知》出台之后,靠创意立项将成为过去。“基本完成剧本创作”意味着立项的必须是完整剧本,同时也给修改完善留了一定余地。年轻编剧认为自己能够得到保护的原因是,因为入行时间短,经常会在拿到定金,写完大纲、人物小传甚至前五集剧本之后,以“剧本不合格”为理由被资方换掉。一部剧动辄换三四波编剧,提供完整剧本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万一被换掉了,还保留剧本能够对比,是不是有南辕北辙的创作思路错误。”年轻的编剧A说。
更多编剧在《通知》发出后表示,全本备案的政策实行,将直接影响编剧合同的签署,其中付款方式和条件或许会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编剧能够放到口袋里的钱。记者按照目前行业通用的编剧合同付款流程、网络剧多为24集剧本的体量为例具体解释。
一般而言是制片方先给编剧团队20%的定金,一般需要完成1-5集剧本。片方所支付的是剧本稿酬,而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编剧在进入到正式写剧本的流程前,还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剧本大纲(万字纲+立项千字纲)、人物小传、分集大纲、分场大纲的写作。此后,制片方和编剧按照协商,通常会再分20%、20%两次向编剧支付剧本费。在编剧完成全部剧本后,制片方会第四次向编剧支付费用,比例占到25%左右。最后还有15%的剧本费,行业内通常称为“尾款”。这笔尾款也是编剧团体长期难以追回的坏账。
尾款的支付方式根据不同制片方和编剧的合同有所不同。上图源于网络模板,写明“不晚于开机后XX日”支付尾款20%。尾款比例高,但比较有保证。通常情况下,剧本写作和建组筹备同时进行,顺利开机问题不大,一般困难是从剧本写作到选演员建组筹备各个环节的协商沟通耗时长,开机时间不断往后顺延,编剧在完成剧本写作后甚至1-2年项目都未能开机的情况并不少见。
同时,根据新剧记者走访调研编剧团队得知,现在很多剧本委托创作合同结尾款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定在“杀青后XX日”,比例通常为15%。尾款比例低,变数更大。杀青意味着项目必须完成,编剧才能拿到尾款,同时时间也会相应更加往后顺延。
更有甚者,会在签订委托编剧创作合同时,将尾款结算日定在“开播后XX日”。这样的条款对于编剧的风险更大,根据我国现行的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播出发行机制,要在电视台或者平台播出,需要“发行许可证”,尤其是台网统一要求之后,网络剧也是一样。一旦拿不到播出许可证,播出遥遥无期。每年大量积压剧的出现,除了供大于求、本身质量原因之外,不乏有剧卡在发行许可证这关。甚至仔细对比某些上星剧的播出日期,在对比其拿到发行许可证的时间,会发现播出是在拿证前的。
《通知》实行后,编剧最担心的是,平台或者制片方承担更高风险,会将剧本风险和编剧共担。直接的举措就是提高尾款的比例,比如有可能会将原本10%-20%的尾款比例提升到25%甚至30%。有编剧甚至提出,对于暂时没有议价能力的年轻编剧团队来说,一旦资方开出“先支付50%剧本费用,视立项通过与否支付另外50%”,面对“无工可开”和“霸王条款”的选择到底应该怎么选,有骨气饿死还是选择折价售卖自己的劳动力?
对于平台策划来说,《通知》释放出的特殊题材审查政策更吸睛。固然,特殊题材立项拍摄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已经是实行多年的规则,但是这项规则具体实施的情况却并非如白纸黑字所写的一般。平台策划D直言“我们现在开策划会,首先讨论的不是什么题材好,立意新,而是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不要拍古装,除非可以过审;最好不拍近代,除非有特别好的点子;特殊题材要拉关系,严肃内容不要做,医疗最好也不要做,有真实历史的最好也不要做,讲权谋的也不要做,还剩什么?只剩爱情了。”
到底是审查桎梏创作,还是创作倒逼审查紧缩,至今已经成为“罗生门”。同样的政策审查问题,编剧B给出了另一种回答“任何创作都是在有限制的空间下进行的。做编剧需要提高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不能一味把不出好作品归结到审查上,《请回答1988》不涉及任何审查的敏感点,现在我们的编剧也写不出来。”“我觉得吧,不用那么悲观。前几年创作没什么限制的时候,也没出什么好的作品。大家反而转头都在看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说明不都是政策的原因。”
同时,记者也从不同的平台策划方面确定,目前平台过项目已经需要完整的剧本了。
三、编剧和策划眼中的缩减集数:季播是趋势,剧本创作仍不成熟,话语权将持续向平台倾斜
《通知》当中的第二点,着重对剧集“注水”现象进行了政策约束。
从编剧和平台策划角度,整体认为未来短剧将成为趋势。对于缩减集数“目前平台的自制内容不会受到影响,体量基本控制在24集左右。但是策划在做超长剧集的项目时会考虑季播的形式,比如大体量的古装剧,往系列化方向发展”平台策划B说道。
对于季播的形式,编剧B、C都表现出创作层面的担忧。季播是舶来品,国内观众对于季播的形式还处在适应阶段。加上国内内容审查机制,必须要求拍完成片提交审查,不能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即便是每周2-3次的更新频率,仍旧难以对观众产生绝对的粘性。与此同时,编剧C也坦言,季播剧的剧本写作方式、节奏、埋梗实际都和日播剧有很大不同,编剧在这方面还是有创作盲区。“其实大部分的季播剧,就是超长的一部剧被硬分成上下部,甚至上中下三部。”
站在平台方面,平台策划C认为,在给剧集集数缩水之后,话语权将进一步向平台倾斜。“集数缩短,相应的广告收入减少。平台不论是购买版权还是投资自制,占据项目的投资权重会增大,在制作方面,平台话语权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通知》开始施行的时间,平台制片人H表示,希望政策在落地执行的同时不要施行“一刀切”,对已经在制作环节的项目,仍旧延续此前立项报批时的规章制度,确保能够平稳过度。
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多位平台策划向记者提到同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吸引到年轻编剧加盟。也就是说,目前平台已经在行动,在人才方面完成自己的提前储备。
记者也就此向编剧询问,发现:钱、署名、五险一金三个元素是编剧最看重的。另外,如果平台加入抢人大战,随着编剧在整个制作环节的吃重,平台对编剧的吸引力会很大。除了剧本稿酬之外,编剧更希望能有自己署名的作品播出,这方面平台因为有播出的渠道,拍了不能播的几率会更小,未来有实力的编剧拥抱BAT视频平台应当也是趋势之一。
这一趋势无疑会对当下的编剧经纪公司或者团队造成冲击,能够和平台直接对接,编剧中介面临被架空。此外,制片公司寻找合适的合作编剧也可能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