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题材”的井喷,算得上2020年剧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在现有的待播剧中,女性题材占了13部。
这还没算上正在播出的《不完美的女人》,刚开机的《盛装》,以及预备开机的《我和我们在一起》。
不可否认,从“她经济”衍生而来,“她题材”仍旧带着消费主义的气息。但面对如今独立意识、女性认知渐强的观众,想要真正抓住她们的钱包,只靠性别张力的“三板斧”,是不现实的。
女性题材剧一部接一部的出炉,市场现在偏好塑造怎样的女性角色?她们和真正的“女性主义”以及观众的渴求吻合吗?
“女王”让位,都市姐妹花如今正走俏
“独立”是“她题材”电视剧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主题。
尤其是女性主角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励志剧情,已然成为了女性题材剧中最常见的戏核。
曾经,女性励志主要通过“大女主”式的套路来变现。
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大女主”剧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市场为女性观众打造的一种新类型剧,剧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女王”型的人物。
她们或冷艳、或娇艳,甚至还可能堪比“烈焰”,但都要在回望来路时历经坎坷,于恰到好处时遭遇爱情,最终升级打怪获得成功。
这样的人物弧线简单有效,恰好满足了年轻女性对“自立自强”的精神渴望。
但当“大女主”逐渐向“玛丽苏”倾斜,失去了最重要的“独立”特征之后。敏感的女性观众也迅速感知到了这一点,“大女主”便也失去了原本的热度。
从目前待播和创作中的女性剧来看,群像崛起成了一个新势头。
《涩女郎》
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增加话题的覆盖面。人物线索的交缠,也能给予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去探索话题的深度。对于“女性独立”这样一个社会性议题来说,群像戏的确更为合适。
市面上的女性群像剧中,由潘虹、王馥荔、吴冕等出演的《老闺蜜》无疑是令人期待的一部。
剧集的主角是不常见的五位中老年女性,她们因为一场健康讲座骗局成为了“老闺蜜”,就此携手共同面对生老病死,一起抱团养老。
柠萌出品的《二十不惑》则是常拍常有的青春女性题材。故事围绕四名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女生展开,青春的理想与初入社会的迷茫,应当会成为剧作的情感核心。
从总体上看,女性群像剧中最“热门”的年龄段还是所谓的“中生代”。
处于这一年龄层的女性,既有事业上的争斗,也有婚姻里的困扰,更有可能会因为其职业角色而与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家庭角色发生冲突,兼具戏剧性与话题性。
博纳影业出品的《正青春》就以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的销售部为背景。殷桃与左小青饰演一对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其上,有刘敏涛饰演的老辣领导;其下,是吴谨言饰演的新人助理。类似职场题材中,通常由男性占据的角色都交到了女性手里。
柠萌的另一部女性题材剧《三十而已》则营造出三种“极致”的家庭困境。
三个女主角分别是全职太太、职场精英,与一位中产小家里的妻子。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婚姻的压力,《三十而已》试图去囊括目前社会上女性所共同面对的歧视与危机。
另外,翻拍自日剧的《谁说我结不了婚》如果按照原版的剧情走向来看,同样是一部讨论大龄都市女性应如何应对传统婚恋价值观的作品。
如果说“大女主”是中国女性类型剧走出的第一步,那么一系列“都市姐妹花”的作品无疑可以视作它的又一次进步。
比起“众星捧月”的大女主,增加女性角色的分量和数量,让女性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更加丰富,这对于当下女性真实面貌的呈现,是有帮助的。
不过,女性群像剧的“扎堆”也不是没有负面效应。比如,为了提高关注度和商业辨识度,有些作品开始过度强调女性手腕和强者逻辑。
然而,女性意识觉醒要的是独立而不是两性对立。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与女性“平权”的取向背道而驰,反而可能不利于真正的女性表达。
不是所有的“职业女性”都是性转后的“霸道总裁”
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看”与“被看”始终是一种需要小心处理的关系。
长久以来女性都处于“被看”的地位,这也造成了女性"主动被看"的姿态。很多女性自觉地将外界审判的目光内化为自我规范的圭臬,以"主动被看"的姿态应对男性和她们所处的世界。
这导致了很难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身体和衰老的性别心理,也限制了自身潜力的发挥。
刘晓庆在《隋唐英雄》中饰演少女引发争议
在“她题材”的创作中,为了与现实对接,拥有“主动被看”的原始心态的女性一定要存在。但这种女性(“花瓶”“贤妻良母”)要不要蜕变,怎么蜕变却是个很难把握尺度的问题。
在2017年播出的《我的前半生》中,全职主妇罗子君便由于婚姻变故,必须脱离家庭,走进职场。但在这一蜕变的过程中,罗子君从头到尾,都是在闺蜜男友的“指导”下进行的。严格来说,罗子君依旧是男性凝视下的一个“作品”。
为了故事的引领性、陌生化,“她题材”中始终少不了能够脱离“被看”心态的独立女性。
在国产剧中,这类角色常被塑造成,“三高”女强人——学历高、年龄高、收入高,同时“女强人=男性气质”的等价替换也普遍存在。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短发、瘦削,总是穿裤装的西装套装。在情感设置上,唐晶也很像一个男人:“爱江山不爱美人”,为了能在自己的职业上取得成就,唐晶部分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和情感需求。
在刻板的想象里,一个 男性 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职业成功通常以牺牲家庭和抹平性征来实现。如果这个女性仍旧保持着“女人味”,那么她的成功背后,一定有着男性的身影。
《欢乐颂》里的安迪就是如此,在工作上能力过人,在生活中却显得软弱无力。不管是在对自己身世的探索上,还是在处理公司的人际关系上,甚至在找寻心理依靠上,她都有“男内助”帮忙。
对于职业女性的感情走向,荧屏的想象力似乎总是有些匮乏。或者走向“不婚主义”的极端,或者走向“爱情至上”的疯狂。
就像曾经的偶像剧里,“霸道总裁”总是会被曾经看不上的小女孩拯救,而陷入无可救药的爱情,国产剧里的职业女性无论在工作上多么强大,在遇到人生选择题时,也总是很难摆脱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
无论是将女性男性化,还是将女性“挂件化”,在过去以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中都并不少见。
应当说,这种想象匮乏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主创,毕竟在追求通俗性与最大公约数的电视剧市场,这种卡通式的“独立女性”虽然不见得真实,却最好懂。
但如今,“她题材”面对的是挑剔的分众市场,以及对真实性、艺术性要求更高的成熟观众。如何体察当下女性的复杂困境,而不仅仅是简笔画式的勾勒,成为了需要攻关的创作方向。
想要写“她”,先要懂“她”
从曾经的“大女主”到如今的女性群像剧,对女性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描摹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创作风潮的驱动下快速增长,并且越来越贴近当代都市生活。
这一趋势不难理解。总体来说,都市男性的压力虽然繁重,但来源相对简单:养家糊口的责任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纠结。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却是传统价值观和商业社会交织的复杂衡量体系。
在日剧的体系中,这些矛盾在不同的作品里得到了分层、细腻的剖析。
例如2019年播出的《坂道上的家》,从一场杀婴案的审判开始,尖锐地指出女性在生育和育儿过程中面对的压力;《凪的新生活》则描述一名常年压抑自己以取悦他人的女性,在离职后的日子里,如何进行自省与自我成长。
《坂道上的家》
而关于爱情抉择和婚姻困境这种更常见的题材,日剧中选取的角度也总是令人咋舌。比如,以出轨为切入口的《昼颜》,将丈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我的危险妻子》,以及外表光鲜内在却空虚不已的都市女性群像《东京女子图鉴》等。
我们的女性题材剧,也曾想借道日剧翻拍,实现弯道超车。但从《北京女子图鉴》《问题餐厅》到《不完美的她》,国内版虽然想保留原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却似乎无法在国内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事件来触发相应的表达。原本热血、尖锐的台词,换了语境后变得矫揉、悬浮。
虽然只隔着一道海,国内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路径,与日本也有所不同。想要做好国内的“她题材”,除了模仿国外作品在剧情设置上的巧妙,更需要明白“女性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女性意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女人如何看自己”。也就是女性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社会地位的过程。
二是“女人如何看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女性视角”。从女性独特的感知出发,对社会现状进行评判和观察,并从女性的角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什么才是中国女性眼中所认可的“成功”?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这些方面,也都在过去的女性题材剧作中有所体现。
而在3月23日发布的《2019女性、职业与幸福感报告》中则显示,在定义成功时,61.3%的女性认为自我实现和目标是最重要的因素,远远高于健康、婚姻与家庭及金钱。只有较少数量的女性更关注权力、名誉和社会地位。
抛弃对“她”的想象,而去真正理解现实中存在的“她”。对于想要在女性题材市场里有所作为的创作者(无论男性、女性),这都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