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为什么电视剧《大浦东》能获得一致好评

4月26日,全景式聚焦浦东开发开放的电视剧《大浦东》在央视八套收官。自2018年底首播,该剧已先后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四川卫视、山东卫视、央视四套的黄金档轮番播出。

《大浦东》以金融业为视角,讲述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个体命运与时代风雷的热烈交缠。

wKgACl6nfkiAcoHzAAAAAAAAAAA830.410x239

赵海鹰站在黄浦江游船的甲板上,眼前,陆家嘴金融中心林立的高楼如此真切地矗立在阳光底下。他想起自己大学时代收到的人生箴言,“上海,将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电视剧在此告一段落,黄浦江从未停止奔腾。

4月26日,全景式聚焦浦东开发开放的电视剧《大浦东》在央视八套收官。自2018年底首播,该剧已先后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四川卫视、山东卫视、央视四套的黄金档轮番播出。一年半之内,为什么一部电视剧能被反复推上重要平台的重要档期,并在第六轮播出时多次拿下单日收视冠军?长尾效应的答案,就在现实之中。

不久前,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发布,上海位列第四,在连续三期排名第五后前进了一位。国际金融人士缘何看好上海,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如何从无到有闯出一片天,上海的城市品格又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是种种,作为一部以金融业为主线来记叙浦东开发开放的电视剧,《大浦东》或多或少有迹可循。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时,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当下,该剧的一大价值即在于此——它复盘“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浦东来时路,更映照着今天每一次太阳升起时奔腾不歇的黄浦江、日新月异的大浦东。

从一张飞乐股票到一座金融之城,真实印迹踏出时代的回响

《大浦东》的剧情从一张“飞乐股票”开始:1986年冬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收到一份珍贵礼物。那是一张中国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来自“世界上最小的证交所”——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现实中,蔚为壮观的新中国证券市场,就是从当时那个小小的营业部开始的。很多上海人记得,那个营业面积不足14平方米的地方,不仅营业厅里挤满了人,室外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排成队,院子外的马路边也总是排着长队。

从这个业务部开始,剧中一点点释放着浦东开发开放、中国金融业梦想生花的信号。

剧中人为杨浦大桥的建设方案据理力争,摹写的是现实里桥梁设计专家林元培等人当年惊心动魄的论证过程。故事里的年轻记者要在上海世界贸易中心协会成立大会上采访“大人物”,华裔经济学家林先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正是写出了《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研究报告、共编写出12份浦东开发方案的林同炎。此外,围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等议题,持保守立场的经济学教授、现身说法的上海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总经理、解读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处代表等争论不断,触及的无不是当时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真实反应,也体现出各层面人物在一段风雷激荡时代中的蜕变与努力。

蚁群萌动,预示着一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变革到来。随着剧情展开,观众看到浦东开发开放后创下了多少个“中国第一”——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曾评价:“《大浦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从电视剧艺术的角度为观众掀开了金融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以全新视角踏出时代回响的一次创作。”

从年轻人的拼搏到心灵史的构筑,故事依然具有当下价值

如果说金融与浦东发展的大事记是《大浦东》的叙事骨架,那么一群在时代大潮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的年轻人群像,构筑了故事的血肉。编剧通过事业、爱情、友情的编织,展现他们的命运浮沉,也深刻探讨金融人的欲望和抉择。

1980年代末,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堪称天之骄子。在东海财经大学经济系,赵海鹰、陈梦蕾、谢天阳、吴一白等人都对未来无限憧憬,他们希望学成后能进行金融创业,在上海缔造金融热土。只是,年轻人还没高飞,先在家门口折了翅。赵海鹰一心想着出国学习,但得不到父母同意,只能拜托洋泾街上孙妈妈的儿子在黑市兑换美元,导致自己退学、钱春生入狱。

在这段“阵痛”的情节里,观众可以回望到改革开放初时各种金融、法律制度的探索过程。上世纪90年代,浦东的热土也给所有身在上海的人心头点了一把火。外汇买卖、股市风潮、个体经商、下海浪潮,这些时代特定的关键信号扑向彼时的年轻人。君子豹变的途中,谁守住了初心,谁丢掉了底线,谁又可能被时代抛下,这些都是剧中的年轻心灵遇见的困难之处。退学后的赵海鹰怅然若失,站在教室外偷偷张望,徐教授让他上了最后一堂课,也是金融专业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面对金钱的诱惑,首先要学会坚守底线。这段话奠定了《大浦东》探讨人性与价值观的基调。

剧中有句台词,“上海是投资者的天堂,而不是投机者的天堂”,放在今天,它依然掷地有声。一切正如编剧张强所希望的,“剧中呈现出的心灵激荡,能给当下正在创业的人们带来些许启迪”,而这也是《大浦东》能常播常新的一重意义。(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