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还没复工,部分从业者却患上了“拥抱互联网强迫症”。如果你是影院从业者,相信你很容易从盆友圈发现同行们“直播带货”渐起。以前第三方购票兴起的时候,很多影院都下意识抵制,没想到这次大家开明多了。
老编比较愚钝,还没有看明白直播带货对电影院到底有什么帮助。团购电影票兴起的时候老编看得懂,因为低价是王道。第三方选座兴起的时候老编也能看得懂,因为即低价又效率。直播带货呢,它能解决什么新的痛点吗?
老编虽然老了,但也知道直播带货是现在最火热的话题,也听过口红一哥李佳琦,知道罗永浩转行做直播,知道董明珠带货3个亿,知道马云说直播带货做到极致也是艺术家…但是,这东东再火,也不代表全民皆需直播。
如果个人出于兴趣做直播,老编无话可说,因为这是个人自由。如果是公司行为,那就不能全凭兴趣,得想想投入产出的问题。我知道影院开不了大家都着急,但不能病急乱投医,要想明白直播带货能给影院带来什么。
一、直播带货不新鲜
直播带货不是什么新玩意,它跟直接邮寄营销、路边摆摊销售、电视购物等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用新技术给最古老的商业模式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流量、产品和低价”三大核心亘古未变,只有“便利性”和“脱口秀”是新增加的手段。
绝大部分电影院一定做不好直播带货,就像绝大部分电影院都没有做好微博、微信公众号、购票App和小程序一样。以前在这些方面怎么失败的,这次还会在直播带货上继续失败。别人的专业领域,电影人想随便跨界,成功几率太低了。
首先是没有流量,无论李佳琦、罗永浩还是董明珠,人家都是自带巨大流量的,而且他们的流量是通过无数的资源和时间积累出来的,影院从业者想凭自己弄出大流量恐怕很难。以前舍不得在公众号App上投入,现在依然会舍不得在直播带货上投入。而且这也不单单是砸钱的问题,还需要人和时间。
平台本身的流量也是不能奢望的,现在直播带货也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时期,这么多人都要直播,平台不会照顾你一家的流量的。想要平台的流量就得要掏推广费,而且平台不保证成交率,试问有几家土豪影院愿意掏这笔钱?
二、影院产品天然不适合
其次是产品问题,请问电影院直播带货要卖啥呢?电影票、爆米花还是你家的广告位?如果是票和卖品,美团和猫眼们不是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吗?如果是广告位和场地,想想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真。
更重要的是,电影票有非常强烈的地域局限性,这一点与直播带货有本质的矛盾。网上卖的商品多为实物,顾客购买后,无论卖家和卖家隔多远,商品都可以通过物流体系快递上门。消除买卖双方的物理距离,正是线上相对线下销售的最大优势。
但是,电影院的主要客群注定了就是你周边几公里的居民,无论你通过什么样的线上手段,也消除不了你与顾客之间物理距离的天然限制。另外,你的观影体验快递不了,观众必须自己上门来体验,线上平台的物流体系对我们毫无用处。
产品的地域局限性还导致了直播卖电影票的“不便利性”。之前有片方做过直播卖票,顾客买的只是某部影片的兑换码,还需要去猫眼或淘票票作一系列兑换和选座操作。如果电影院直播卖电子码,再让顾客去猫眼或影院小程序兑换选座,不嫌多此一举吗?
就算在直播平台上就能直接完成选座操作(目前暂时没有哪家平台已实现),那也并不比猫眼购票便利哪怕一点点啊。如果只是为了直播而直播,那不如请猫眼和淘票票开通个直播功能让我们耍,可能也比去抖音强。
三、其他制约不能忽视
直播带货往往伴随着低价,但这没什么技术含量,因为不直播也是可以低价的。直播带货的成交额中,有多少是因为主播带来的,有多少是因为直播带来的,又有多少是因为低价带来的,其实很难分清楚。但我们总不能傻傻地把低价的功劳全部归功于直播吧。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喜欢看直播带货的顾客往往是随机冲动消费。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他们主要是“看秀”,顺便买货。这一点与电影院的顾客又不一样。电影院的顾客目的性很强,大部分不仅在家就把时间、地点和影片都提前确定的。
如果说直播带货可以通过主播的“脱口秀”功力增加成交几率,那我觉得,你有这么高功力的主播,不如让他在电影院附近找个人多的地方摆摊,卖的票大概率比直播多。或者你让他去机关单位卖团体票,成交额可能也比直播大。
总而言之,电影院要搞直播带货,至少得弄清楚这种方式的优缺点,弄清楚电影院产品的属性,弄清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拥抱新事物是没错的,尝鲜试一试也是没有关系的,但请不要过分夸大或者迷信直播带货。 其实,像万达大地这种全国连锁的影院公司,也是可以搞直播带货的,因为他们的影院到处都有,这就削弱了观众的“地域限制”。猫眼淘票票更适合搞直播带货,因为他们的地域限制更小,而且它们可以很方便地让自带流量的明星们来直播间卖他们主演的片子。
至于中小影院公司和单体影院,我觉得还是不要对直播带货期望过高的好。有那个时间,不如先琢磨如何提升影院的放映和服务品质的好。当然,如果你愿意用专门的团队,花足够的投入坚持做,那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