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对国产动画产业“民族化”问题和发展的再思考

作为中国美术片的优良传统,工笔画、花鸟画风格的动画片一直是国产动画的骄傲,2015年的《美丽的森林》借助电脑扫描、绘图等技术,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自2015年后,国产动画的产量和票房,都呈现稳健增长。2019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共31部,总票房高达70.95亿元;而进口动画电影虽上映42部,但总票房仅达到44.09亿元。国产动画的票房虽然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但整体上,以低幼观众占主体的国产动画电影与美国、日本动画相比,依然有巨大差距。Comscore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作品都来自美国,其中以27.98亿的成绩打破了保持十年之久的纪录,成为2019年的世界动画电影票房巅峰。

在国产动画发展道路的理念上,动画“民族化”与“世界化”的争论自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没有停歇,且争论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上世纪80年代初,以美、日为主的国外动画如洪波灌注到中国,对国内市场造成强烈冲击,以上海美影厂为主的国产动画被一击即溃。在那个年代所倡导的动画“民族化”,是以1949至1966年的国产动画辉煌为参照。当历经41年的改革开放和扶持政策后,国产动画已经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制作力量。国产动画在当今的“民族化”进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在世界动画的格局中走出自己的风格,这不仅是艺术个性问题,也是动画产业持续性发展的追问与吁求。

传统美术促成了国产动画的辉煌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杨春的《美丽的森林》曾于201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公映,随后顺利通过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申报初选。该片取材于宋代工笔花鸟画,如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等。醇美的色调以及花鸟的灵动,曾让评委们极其惊羡。

1

作为中国美术片的优良传统,工笔画、花鸟画风格的动画片一直是国产动画的骄傲,2015年的《美丽的森林》借助电脑扫描、绘图等技术,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但1949年至1984年间的国产动画完全是用手绘进行各种美术类型的动画转换,如花鸟画风格的动画《小燕子》(1960年)等。当年,《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等水墨动画虽一度成为国产动画的新起之星,但因高昂的成本和繁琐的工艺,至今也只产出了4部作品。这也是传统国画风格的动画之所以再无后续佳作的原因。

当年,动画创作凭借群众路线以及“民族化”的追求,得到全国众多著名美术家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提升了“美术电影”创作水平。如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中的美术设计就是著名装饰画家张光宇,他塑造了影片的主要人物——孙悟空、玉帝、太白金星、哪叱三太子等形象,并为该片作了全景草图。其弟张正宇,也对该片的背景作了具体指导,使影片的背景风格蕴含了浓厚的虛实结合意味,与人物动作搭配得十分协调,增强了影片的气氛。

可见,中国美术资源的动画转化,曾有力地托举了中国动画短片。这样的情况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是当今的商业动画电影所无法复制和企及的。

创新性转化在于市场孕育与高校教育

动画美术“民族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仓促而就,它需要艺术创作在市场和工艺上的不断磨合与修正。然而,动画公司为了盈利,必须要维持一个稳妥的商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于低成本动画、艺术动画的探索,应予以一定的辅助。动画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创作,需要成熟的动画技法、视听语言、动画特性等因素的配合。

当下,国内的动画节很多,但这些获奖作品只有少数的评委和观众能够参与阅评。且奖金无法覆盖制作成本,杯水车薪。而一种动画理念和风格的诞生,需要艺术与市场的碰撞。在这一方面,或许法国动漫的经验可以被借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巴黎第二大学2018 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博士生张碧思在《当代动画》(2019年第2期)上发表的《近年法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概况》一文中指出,低成本制作的动画电影才是法国的主流,占每年上映动画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电影的排片量很难与大制作的动画电影抗衡,但法国政府为保护艺术的多样性,建立了来自电影机构资金支持的艺术与实验院线,延长了这些低成本动画电影的放映周期,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增加影片收入。

这些低成本动画或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或传达作者的艺术理念,在对艺术多样性进行探索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动画题材、叙事、类型、技法的筛选和磨炼。近年来,法国动画既有单线平涂但色彩浓烈的“叽哩咕”,也有印象派美术风格的《米亚咪咕人》,这些作品的美术风格虽然迥异,但都是美术理念的成功商业转化。

由此可见,法国动画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本土艺术的重视,这需要从高等教育阶段就培养从业者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与尊重。中国要想效仿法国,完成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当代转化,就要从高等教育着手。在中国当前的动画专业教学中,设置中国美术史、中国美学、中国工艺美术等课程的院校寥寥无几,有些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甚至在毕业设计时完全模仿美国、日本的动画风格作。这样的动画从业者,在进行商业动画创意、设计的时候,又怎么能成功进行中国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呢?

动画发展需辅以儿童文学繁荣

动画是一个整体工程。除了技术之外,主要是美术和剧作。剧作最接近儿童文学,文学的细腻与童心,才是动画成功的根基。日本动画《大提琴手高修》等都改编自同名文学。中国动画能够在1949至1966年间拥有十七年的辉煌,也得益于一批儿童文学家及其作品,例如洪汛涛(代表作,1955年)、诸志祥(代表作《黑猫警长》,1982年)、郑春华(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4年)等。相形之下,当前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品佳作实在是少之又少。

可见,动画的繁荣与发展,是个跨学科、跨产业的问题,不仅仅需要美术资源的动画转化,也需要儿童文学的繁荣。如果仅仅将国产动画的“民族化”滞留于美术角度,就会步入曾经的败笔和窠臼。曾经的国产动画就是因为过于强调美术而忽视了剧作,才会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美国、日本动画的长片叙事(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冲击而疲弱无力。然而,今天的我们再也不能重蹈昨日的覆辙。(作者:张启忠)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