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回归:从科幻剧中寻找2020年世界的缩影

如今大热的美剧《使女的故事》第三季已经完结,豆瓣高分8.5,据消息,第四季将于2021年上映。

1985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了小说《使女的故事》。将《圣经》故事“拉结借腹生子”的设定引入未来科幻世界,创造了一个集狂热宗教、女性物化、男性极权、生育至上、扭曲独裁为一体的疯狂世界。

如今大热的美剧《使女的故事》第三季已经完结,豆瓣高分8.5,据消息,第四季将于2021年上映。

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不难发现阿特伍德的“使女世界”充满着对现实的讽刺与预警,也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切记,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一、每一个麻木沉默的人都是独裁者的帮凶

在推特上,有一条高赞评论:“如果你问基列国是怎么形成的,我告诉你,看看现在的美国,就是现在这样形成的。”

不得不到说回看这部高分美剧第一集,我们会发现许多细节惊人地与现实重合。

基列国创立之初,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出生率大幅下降,美国社会处在撕裂和冲突的边缘。剧中女主琼(奥佛德)与闺蜜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冻结,私人财产全部归男性亲属所有,公司倒闭,女性职员被驱逐...然而这一切的起源是武装者发起的所谓的“革命”,琼对此的态度则是能忍则忍,息事宁人。

剧中,“训导员”对不听话的使女使用电击时,这样说过:“这样的情形可能你们现在看来不正常,但是过不久,你们就会习以为常”。

打着正义的旗号最终实施屠杀的行为,这几乎是二战时期的德国的写照。纳粹党收获民心的重要旗帜,便是宣称要夺回被犹太商人掠夺的人民财富,打破外国对德意志的压迫(实则通过战争创造工作机会),一步步推动了人民对纳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

然而旁观者的麻木与不反抗造成了不可挽回后果。琼的反抗意识觉醒时,世界已被裹挟入倒退的狂流。琼的反思有一段经典独白,模仿了马丁.尼莫拉的短诗,“我之前一直在沉睡,事态才会发展至此。他们劫掠议会时我没有觉醒,他们架空宪法时我没有觉醒,现在我觉醒了。”

回看那条高赞推特评论,今日美国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另一个“基列”的形成。打着复兴美国的旗号,反全球化进程;建立“墨西哥墙”驱逐移民;收缩留学政策;对有色人种不公正对待...

美剧《使女的故事》收获巨大成功,原著小说自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直居于亚马逊书籍销量榜首。这一系列巨大反响都映射了川普时代美国人内心的焦虑与恐慌。

在倒行逆施的领导者带领下,美国的现实正在一步步与小说中的虚构重合。分裂动荡的社会中,每个沉默的人都将成为下一个“琼”。

二、被裁剪的人格,自由的坟场

“batter never means batter for every one”,使女的世界里,有鲜明的阶级分化和每个人的“角色设定”。有阶级就代表存在上层与底层,上层便是最大得利者主教,底层便是被剥夺着的平民与使女。在这个“更好的”世界里,显然对女性而言不是“更好”。

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社会赋予你的角色,“主教”拥有权力地位但必须“使用使女”;“夫人”是女性中最高地位者,但当她不能生育时必须容忍丈夫与使女同房;“卫士”有武装但不能自由恋爱;“平民”可以被随便杀害。

最可怕的是“使女”,她们是行走的子宫,不能拥有“人”的权力和情感。他们的子宫和孩子属于主教,甚至连生产的权力也属于在产房旁边作秀的夫人们。

这些附加在每个人身上的标签就像一把尺子,当你越过它的刻度时,就会被“裁剪”成“最规范”的模样。

这样的设定是否听起来很耳熟,当你穿着短裙走在街上面对旁人的指指点点时,当你万分难过旁人却指责“男人不应掉眼泪”时,当你年过30被催婚时……

社会的标签在“裁剪”每个人,“me too”运动过后,“荡妇羞辱”开始在网络反扑受害者。“black lives matter”席卷全球,华裔却在各地受到欺辱。《使女》中的设定从来不是臆想,它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

《熔炉》中有句台词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当绝望的琼在柜子里看到上一个使女留下的刻字,“别让那个混蛋骑在你身上”,反抗的号角被每个被压抑的灵魂吹响。

在过去三季的热播剧集中,有很多隐喻的小彩蛋,作者阿特伍德串演了一个“红色感化中心”的嬷嬷,她站在画面的阴影中狠狠打了女主一个巴掌,仿佛在对屏幕前的所有人说——“醒醒吧”。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