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身处大西北的我也被困在了家里,但是丝毫没有担心自己的生活,相反心里却一直放不下武汉。
咱人微言轻,没有什么能力为武汉做点什么,也就只能捐点小钱了,刚转给湖北省红十字会,就爆出了丑闻。
后来想着能不能再做点什么,于是跑超市买了两条黄鹤楼,19的那种软黄,《南方车站的聚会》里廖凡抽得是25的软红。
那段时间,我利用自己的工作,也带了一点小私货,在公号上连续介绍了三部关于武汉的电影。
武汉虽然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电影里的武汉依然是那个熟悉的武汉,依然是热干面和鸭脖······
我首先介绍的是武汉著名作家池莉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活秀》,讲得是武汉吉庆街的故事,充满生活的烟火气。
还有一个就比较冷门了,是一电视电影,叫《热干面的故事》,讲得是武汉一普通家庭的故事。
最后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万箭穿心》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我的这些推荐,没有看到并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我们前面的推送。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自4月8日解封之后,武汉就抓紧了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首先做得第一件事是免费完成全民核酸检测。
这就有了生活在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6月之初的武汉之行,也就有了这部记录时下武汉市民生活的《好久不见,武汉》。
竹内亮导演和他的团队执行能力真是好强,他们五月中旬在微博上募集生活在武汉的拍摄对象。
6月1号就赶到了武汉开拍,差不多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前期的拍摄,然后6月26日就做到了全网上线。
这效率真是没谁了。
竹内亮导演虽然拍得这么快,不过质量上却是一点也不差,豆瓣上一万多人打出了8.3分。
《好久不见,武汉》没有官方的宏大叙事,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也没有任何假大空,有的只是劫后余生的武汉老百姓。
导演这次总共找了10位具体的拍摄对象,基本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不过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所以拍起了也就好拍,就是真实去记录疫情过去之后,大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过得好不好?开心吗?
第一位上镜头的是是一80后哥们,早年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读完了本科和硕士,上了几年班之后,就在武汉开了一家居酒屋。
疫情发生之前,华南海鲜市场是他每天要去了的地方,现在华南海鲜市场被封闭了,然后他的居酒屋也关门了133天。
好在在拍摄的最后几天,居酒屋终于开门了,之前来用餐的老朋友们也回来了,只是曾经卖45一杯的酒,现在只能卖25。
大哥说,今年大家都不容易,活下去就好。
还有一位武汉的小姐姐,在大商场开了一家手工皮具店,受疫情影响也关门了,回家的路上,这位姐姐说,武汉封城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小姐姐这话我是信的。
疫情之初,武汉的表现,全国人民有目共睹,我们不会忘记。
竹内亮导演也联系到了一位曾经身处抗疫一线的护士小姐姐,她和我们一样的年纪,一样的热爱生活。
穿着自己的防护服,也会发个王牌飞行员申请出战的小视频,真是飒爽的英姿,有趣的灵魂。
当谈到故去的人们,谈到无情的死亡,小姐姐一下子就奔溃了,她说好多好多的家属在殡仪馆排队去领死者的遗物······
这些也不应该忘记。
在采访一参与建设雷神山医院的哥们时,他们家生活在武汉周边的农村,看样子也是刚结婚不久,不仅有了娇妻,也有了嗷嗷待哺的孩子。
哥们说,那时候去雷神山,主要是工资高,一天是平时的好几倍,有一两千之多。
工期结束的时候,工友们也都觉得参与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于是他们自己弄了一个参与建设雷神山的纪念品。
它的样子很像是一座奖杯。
竹内亮导演问这哥们,现在工作怎么样了,那自然是不如以前了,那以后怎么生活,什么都可以干,总比坐在家里的强。
不过这哥们也说,经历了这么多,觉得钱也不是最重要的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了。
我端午假期去了一趟成都,跟滴滴师傅聊天,他说我们成都人民就是会生活,尤其是地震之后,大家更加珍惜生活了。
《好久不见,武汉》里,我们的这些同胞,也是如此,大家更加洒脱了,也更加相爱了。
片尾的时刻,武汉人民的传统,横渡长江的活动又开始了,真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我知道这是在用最有生命力的活动为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