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完善影视产业标准、应对影视项目存在的风险”于北影节再次成为中外业界人士关注焦点。近日,北影节组委会,美国电影协会和凡影咨询中心,邀请中外资深从业者齐聚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围绕怎样开拓“中国电影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培养体系”展开了热烈讨论。
来自好莱坞的资深制片人安德鲁·摩根(代表作《百万美元宝贝》《投名状》)、艾秋兴(代表作《疯狂的石头》《西游降魔篇》《影》),华纳兄弟中国区总裁赵方和青崧影业创始人、董事长叶宁等业内专业人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担任主持嘉宾,与中美各方电影制片人一同从自身积累的项目经验出发,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取得的进步,分享了影视项目风险应对策略,也提出了中国影视行业当前亟需关注:中低成本电影项目融资难,青年电影人才实践机会少,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难等问题。
中国摄影与美术人才水平高,中低成本电影项目融资难
安德鲁·摩根回忆起他二十年前来中国拍电影要为寻找糖玻璃,空包弹药等特殊材料而发愁,可如今中国与好莱坞在电影制作硬件设备方面已无明显差异,尤其摄影师,灯光师,美术部门方面已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技术水平相比肩。他认为中国将在5-10年里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中心。
他也提醒中国影视同行须重视与关注“”中低成本影视项目融资难”的问题,若青年电影人没有机会制作中低成本的电影,市场上便会缺乏不同风格与观点的影视作品,这对下一代电影的发展十分不利。在他看来,中国影视项目当前获得融资的渠道并不多元化。
什么是好故事:放之四海皆说“好”
在现场,赵方与艾秋兴两位嘉宾分享了她们成功操盘项目的经验。赵方谈到她们团队缘何选择了《白蛇》动画项目:看重它的题材家喻户晓,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和妖艳与搞笑的角色设定符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喜好,整个项目兼具艺术性,商业性与娱乐性,应具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合拍片《巨齿鲨》项目则让赵方团队看到一个通俗故事打破文化壁垒获得海内外观众共情的可能性。艾秋兴也认为评估一个影视项目好坏,首要看剧本故事,一个好故事在任何国家都是好故事;中国团队要想拍出成功的合拍片,可遵循“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思路,找到符合中国式表达的电影工业发展道路。
影视项目核心风险梳理及应对策略
李湛在现场分享了一张凡影在长期项目服务过程中总结的“”影视项目核心风险点”概述图 ,一个电影项目从开发到发行会遇到四大类风险:产权风险、合规风险、制片风险、市场风险。
“过去我们都是靠经验、推资源、拍脑袋来应对这些风险。但是,电影工业化建设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系列标准——诸如定价标准、管理标准、评估标准等等,事先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有了标准就有了可衡量的尺度,内容的生产就不必靠天吃饭,而是向着科学、可控的方向发展。”
如何应对上述风险,李湛还展示了一个风险评估体系图。
“凡影在解决一个影视项目风险问题时会使用多种评估形式,以帮助项目方在关键管理节点做决策。我们正是有这样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才有可能最大化保障影视项目方有效应对风险。” 李湛分享道。对于一个影视项目来说,评估服务若能在项目早期进入,越可用较低成本博得高市场收益。
中国电影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院校教育+师徒相传
中国电影产业硬件水平虽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行业内还存在如内容创作生产机制不成熟,高校青年电影人才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
赵方表示国内影视行业人才培养目前就两种途径:科班出身和师徒相传。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接触市场机会少,缺乏实践能力;师徒相传出来的人才,缺乏对先进技术的系统学习与掌握。合拍片项目可提供给他们进入好莱坞大厂参与技术实践与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
叶宁认为中国电影行业当下存在高质量电影内容生产跟不上市场消费需求的问题,欠缺高效率地组织人才与资源创作好故事的能力。电影行业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产业基地或“前校后厂”模式,让电影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无缝衔接。
建设影视产业标准化体系,让电影工业化模式实现“落地”
中国电影市场与国外电影成熟市场相比,差异主要存在于影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缺乏专业化的流程与操作人员,整个行业亟需有一个工业化流程管理和人才培养系统来整合不同资源、提高协作效率。
要建设这样一个贯穿整个电影上下游产业链的工业化生态系统,就需要先推进建设一套让行业从业人员产生广泛认同,符合中国影视行业实情的产业标准化体系,让影视实践经验与技术通过一个个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流程留存下来,进而提高规模化创作生产的效率,才有望实现中国电影制作工业化。
此次北影节好莱坞大师班上,中外嘉宾纷纷建言献策,希望通过行业发声得到影视从业人员的重视与关注,呼喊大家一起全心全力,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影视行业朝着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