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于作家意味着什么?也许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你会与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一道找到答案。《文学的故乡》共7集,聚焦六位文学大家的“家乡书写”,豆瓣评分8.2分。
随着纪录片的镜头,我们从冰雪北国行至南方水乡,又从青藏高原来到胶莱平原,徐徐走进作家出生的村庄,观察着他们成长、生活,遭遇文学并一步步耕耘出自己的“文学王国”。他们如何从故乡出发,又怎样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01
贾平凹·陕西商洛
“我一生都生在秦岭,长在秦岭”
“秦岭是中国的龙脉,它是最有中国味的一座山...我一生都生在秦岭,长在秦岭。”这是贾平凹对故乡最朴素的赞颂。
初入文坛,“抓住什么写什么”的贾平凹形容自己像一个“流寇”,直到他回到商洛的土地,流徙的文字才找到了根脉。下丹凤、走商南,他踏遍了商洛的7个县,白天里走村串寨与老乡交流,晚上就在炕头上写。
回来后,贾平凹写就了《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商州又录》,为商洛大地著成了一套民间风俗志。
贾平凹把故乡称作“血地”。这种以血脉承载的生命联结也让他一次次在文字中回到这片最熟悉的土地。2008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秦腔》正是集大成之作。
小说以贾平凹家乡丹凤县棣花老街的故事为原型,展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乡村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变迁。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源自现实,甚至不少故事直接来自贾平凹风趣健谈的母亲。在《秦腔》的封底,贾平凹写道“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贾平凹这样总结:“年轻的时候,从老家到西安,是站在世界的视角回望家乡,而五六十岁了,却是从老家的视角看世界。”他的新作正在酝酿中,书名正是脚下踏着的,一生面对着的《秦岭》。
02
阿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
“不想美化也不想丑化她”
“我跟这个土地,到底有没有关系?”与贾平凹对故土的眷恋不同,阿来对家乡的态度是复杂的。
阿来最知名的作品《尘埃落定》以康巴藏族土司的一个“傻瓜儿子”为主角,展现了土司制度的兴衰和一个“旧世界”的尘埃落定,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说,《尘埃落定》是自己对故乡的一个交代,写完也到了离开的时刻。
这一别就是数年,直到2009年,阿来用70万字的长篇小说《空山》再度完成了一次故乡叙事的书写。用他自己的话说,“《尘埃落定》写的是土司制度控制时期,《空山》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这两部小说刚好凑起来就是加绒藏族地区的一个百年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