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来讲,凡是今年我们有所期待的电影,其实最后的呈现的效果都不太好,有些甚至让人大跌眼镜。
《八佰》存在着历史问题,《信条》存在着时间问题,《花木兰》更是存在着所有问题。
现在到了《夺冠》,又出现了名字问题。
有人说《八佰》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现有又有人说《夺冠》是中国最好的体育电影。
我感觉这些人不是在夸这两部电影,而是在变相的嘲笑中国电影,嘲笑我们的电影一穷二白,然后只要是个人随便怎么瞎拍就能成为某一类型最好的国产电影。
我们看《八佰》时,不应该把它当作历史片来看,不然就会发现它怎么也对不住那段历史。
我们看《夺冠》时,也不应该把当作中国女排的故事来看,不然我们就会发现它怎么也对不住中国女排。
鉴于此。
我觉得我们应该分开来看,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电影是电影本身,不能一概而论。
提起中国女排,是个中国人都会对女排姑娘们点赞,她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中国人,并且在新时代也将继续发光发热。
可是《夺冠》这部电影实在是太差了,完全没有表现出中国女排的可贵之处,和其闪闪发光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截取了三个主要的片段,讲述了几代女排姑娘的故事,其中又穿插着两位中国女排灵魂人物的多年来的友谊。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种方法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奈何拍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又是真人真事改编,自然就会受到场外因素的干扰。
最终,我们就看到这种极度拧巴做作的电影。
在影片的第一个片段中,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女排姑娘率先走出国门,从体育方面为国家崛起带来精神的鼓舞。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当时的那群姑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完全通过了个人的极端努力为国家拿到了荣誉。
但是这么了不起的一群人,竟然没有自己名字,而是用身上球衣的编号代替了她们的名字。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我觉得她们应该有名字。
还有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影片简直就是胡编一通,将其塑造了成了张口不离鸡汤的成功大师。
中国女排能拿五连冠靠的是鸡汤吗?
自然不是。
而是日复一日、夜以继日、没日没夜的超出常人一百倍的艰苦训练得来的,只有如此别无他法。
但是我们的电影呢?
就是喜欢弄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老是觉得我们的女排队员心理有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打球。
这一点在其实在影片的最后一个片段中也有所展示,但是我不相信朱婷会不知道为什么打球。
郎指导问朱婷为什么打球?
朱婷说为了爸妈,这有什么错呢?
一个农村出来的娃娃,长得又那么的高,从小又在体校长大,除了打排球就是打排球。
你问她为什么打球,她可能一时半会说不说来,但是她应该知道自己除了打球,其它的什么也不会。
所以她身上应该不会出现为什么要打排球这种弱智问题。
中国电影现在最缺的就是朴实。
当初巩俐饰演的郎平一出来,大家纷纷表示真是太像了,但是看完电影我觉得巩俐老师这一次表演的方向错了。
她在以一种旧时代女性的状态来演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这总是让我想起她在张艺谋电影扮演的那些女性角色,但是郎指导又怎么会是那种女性呢?
她这次在电影中饰演的郎指导,身上背了太多的包袱,这种包袱压得她,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一个状态。
现实中的郎指导是多么一个了不起的女性,人生的经历更是大开大合、纵横捭阖,万万不是电影中的这么状态。
郎指导带领美国队赢了中国队怎么了?
她为什么要挨骂?
后来,她回国之后,带领中国女排重新走向了世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归根到底,她只是一个教练员,一个职业的教练员,所有的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国人谩骂她根本不会理会,回国也只是个人的职业发展。
所以,真心没有必要,让她来背那么重的包袱,只不过都是简单的生活,都是人生的经历而已。
其实,我比较欣赏黄渤饰演的陈忠和教练 ,有大智慧有大胸怀,颇有名士风度,自带人格魅力。
在和郎平带领的美国队交手时,他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之下,还向自己的队员问了一句。
“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牛排”
“好样的,上去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