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短片《灯塔》正式发布

“金字塔上刻的‘学院奖’(获奖校友)的名字,是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回望的一座灯塔,这座灯塔如此明亮。”

灯塔

★★★★★

 “金字塔上刻的‘学院奖’(获奖校友)的名字,是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回望的一座灯塔,这座灯塔如此明亮。”

    —— 85级导演系校友王小帅

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短片《灯塔》

2020年

是北京电影学院建校第70个年头

70年间北京电影学院不忘电影教育初心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北影人出色的作品

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留下一部又一部难忘的经典

和不朽的回忆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

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而对于很多从北影走出去的人来说

母校像一座灯塔

指引着梦想的方向

为了庆祝新中国电影教育暨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北京电影学院2006级校友赵安安执导,2017级文学系同学邹金洋编剧,表演学院教授李苒苒老师、2020级表演学院同学张子枫联袂主演,众多北影学子参与幕后制作的原创短片《灯塔》于今日正式发布,北影校友师生用最北影的方式,向母校送上70岁的生日祝福。

主创 · 谈《灯塔》

  导演 · 赵安安

最初是要拍一部短片放在短视频平台来介绍学校风貌,我坚决放弃了传统宣传片和广告片的形式,还是一定要以剧情片的形式呈现。但是因为时长有限,想表现的内容太多了,所以一直在寻找一个“点”,一个有意思的结构。

这个“点”一找就是20多天:电影学院的学生要上拉片课、影片赏析课、排练片段、写短篇剧本、拍作业、看大量的电影,在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无缝穿梭,在多个情景中进进出出……其实挺有意思的。最终这个“点”成为了整个片子的核心创意。形式找到了,最后的主题却迟迟没有定下来,我和文学系2017级邹金洋反反复复捣鼓了一周时间。我一直想找一个具体的符号或是一个事物来作为片子的线索,灯塔是其中一个选择,因为它很有质感,承载的寓意很多。但是一直没有想好,直到那天看到学院奖的主视觉海报,我下定了决心。

 

老师饰演者我们请来了原表演系教授李苒苒老师,她是建校后第一批本科生,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为电影人才培养做出巨大的贡献。李苒苒老师已经80多岁了,能请到她是我们的荣幸。张子枫的那句台词很简单,但是要承载的情感却很深厚,我没和她说太多,我告诉她李苒苒老师是1960级的本科生,入学距今60年整。子枫当时的反应我记得很清楚,她眼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很复杂很真实。

李老师站在台上,聚光灯打在她身上,我能感觉到她很投入。我大概跟她描述了一下片子的设计,她一下子就明白了片子的抽象形式,那句对白触动了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学生。更触动了张子枫,她们的表演完全是自然流露,完全超越我的预期。

这次我们尽可能本着节俭拍摄的原则,一切从简。风格上有意靠近学生作业,我找来美术学院2018级的何佳禹,2020级研究生艾文浩帮忙完成重要场景的陈设和道具的制作。人手不够的时候美术学院老师调集来了新生团队参与道具制作,他们虽然还没有进行过专业课的学习,但是画功和审美超出我的预期。

虽然一切从简,但是筹备工作不能马虎,2018级美术学院的李云非认真地手绘分镜。

 

我的分镜和云非同学的还有差距的

美术学院的新生启发了我,于是我决定整个片子全部让大一学生完成,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每个院系都推荐了自己的新生代表参与片子的拍摄过程,这也是集体的创作,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课。也是新生对于学校建校70周年的一份礼物。

片子最终的呈现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整个过程是完美的李苒苒老师和大家的互动再次体现了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希望通过这个短片能表达作为学子对于母校对于老师的感恩之情,最后感谢参与拍摄制作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给我这个机会,祝母校70周年生日快乐!

主演 · 李苒苒老师

我退休几十年了,进到学校剧场,看到台上的景片,台下的孩子们,那一刻很多往事都浮现出来,我太久没有上过舞台了,也太怀念舞台了,真的是很激动,很激动。

拍摄这个短片的时候,导演没有告诉我完整的剧本,只跟我说了一下人物关系和结构,我知道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有点抽象,但是形式又很具体,甚至具体到我那两句词儿上,很简单,但是有很深的寓意。

这么久没上台了,能回到学校的舞台我真的特别开心,我也算是见证了学校一天一天的成长,她像我的孩子一样,如今我已经老了,她正在茁壮成长,我祝愿她越来越好。

    主演 · 张子枫

导演的剧本说实话我一直没怎么看懂,我大概能理解他的概念,拍到剧场的时候已经到结尾了,我对整个片子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可能由于年龄的关系,我第一次看到李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奶奶,但她毕竟是老师,还是散发着带有凌厉感的气场。导演告诉我她是1960年入校的,和我相差60年,我不知道怎么形容,60年这个跨度对我来说很难衡量,我当时用尽一切也想不到如何把这个跨越感衡量出来。

我们在演的时候,老师的眼睛像会说话一样,可以切换成一个表演老师的状态,会让我有点害怕,但不是那种紧张的害怕,而是让我有那种认真起来,紧绷的劲儿。她眼睛看着我的时候,我就会亲不自禁地被带到角色里面,导演没有设计我们拥抱,我们就是自然的拥抱了,那一刹那,思维是稍微有一点点跳出来的,我就哽咽了,那种情感太真实了。

编剧 · 邹金洋

“最开始决定做这个短片的时候,早期的头脑风暴实质上创意很多、很杂,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内容、新元素融合进来。我和导演每天都会探讨,新的创意点刚出来,可能下一秒更好的想法又会出现,随即推翻上一个。这种状态就是越聊越嗨,元素不断增加。但到了最后的阶段,我们还是选择了做减法,把最质朴、最温暖的师生情给观众呈现出来。”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