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电影《天下无拐》出品人韩树心、制片人于河: 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电影

一部打拐的电影《天下无拐》现已拍摄完成,取得发行许可证,正等待电影院大面积开放而公映。此片获得公安部宣传局、刑侦局打拐办大力支持。

无论何时,拐卖都是一门浸泡在人性污水中的荒谬生意,这种为了牟利泯灭人性的罪恶行当,造成众多家庭的永久创伤甚至家破人亡,毁掉孩子妇女的一生。人们对这种罪恶勾当更是深恶痛绝,咬牙切齿。由于各方面原因,拐卖如瘟疫幽灵般存在,屡禁不止。为此国家加大了打击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打击拐卖,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是需要全民参与的战斗。因此,一部打拐的电影《天下无拐》现已拍摄完成,取得发行许可证,正等待电影院大面积开放而公映。此片获得公安部宣传局、刑侦局打拐办大力支持。在此片上映前夕,本报记者对《天下无拐》制片人于河和出品人韩树心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电影报》: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您去想拍这样一部电影?

于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不忘初心”。这么多年以来,我也一直在从事儿童慈善事业。也更多地接触到了拐卖儿童的案例,更加切实地认识到了拐卖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给受害家庭带来的永久伤害,尤其是被拐卖儿童的悲惨遭遇非常人能想象的出来。想到这,就更加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敲打内心。也许这一切都能感同身受,但当这一切都发生在你身上或身边的时候,你会更加领悟或者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因为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丢了,来北京找我帮忙做广告,发寻人启事,看到他为寻找孩子所表现出的疯狂和无奈,让我下定决心必须要做这样一件事。

由于我本身从事文化传媒行业,所以就考虑如何利用媒体把打拐进行无缝衔接,所以很自然就想到拍摄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站在舆论的制高点,给打拐一个全新的定义。

《中国电影报》:以前也看过几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像《失孤》、《亲爱的》等,《天下无拐》和这些电影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韩树心:确实如你所说,这两部电影本身质量、口碑和票房都不错,我也很喜欢。《失孤》重点在拐卖后寻亲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而《亲爱的》重点放在寻到亲后发生的故事。《失孤》让人不放弃寻子,给人希望。《亲爱的》通过很多法律、规矩、伦理的矛盾,来引起人们对一些看起来理性的规则的反思。而这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都是讲述了个体寻子,都是以被拐儿童的家长自发寻子为主线讲述,较少出现政府帮助,更没有体现人民警察为解救被拐儿童做出的巨大努力。事实上,仅靠家长寻子,那是大海捞针,解救主要是警察专业手段完成的任务。所以,《天下无拐》是以警察正面形象为主,正面讴歌警察“打击人贩子”的正能量电影。公安部非常支持这部电影,从开机新闻发布会在公安部瑞安宾馆召开,到公安部领导出席,再往云南、福建、黑龙江省公安厅发文件予以支持。感恩所有帮助过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伸出援手的社会各界!感恩香港影星吕良伟的助阵,感恩阎维文老师演唱主题歌《永远的骄傲》。

《中国电影报》:打拐是靠政府专门机构、警察专业手段共同完成的,所以,电影《天下无拐》在立项过程中,诸如剧本、导演也必须是业内专家才能成功的吧?

于河:没错,电影《天下无拐》原名叫《我的太阳》,其内涵是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太阳,警察又是被解救孩子心中的太阳。编剧熊相仔,是江西省公安厅原宣传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非常丰富的警察题材编剧经验,如《在劫难逃》、《阳光小巷》、《防弹衣》、《恋恋芦花》等,剧本修改了十几次,努力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电影。

《中国电影报》:您二位和张鑫导演合作,也是基于这种专业精神大爱情怀?

于河: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张导有其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敏锐目光。他原来是画家,艺术大师刘海粟入室研究生。他的绘画作品大气淋漓,胸怀坦荡,豪放飘逸,被多家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这也为他后来当导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导演了多部影视剧,其中《傅抱石》获金鹰最佳作品奖,《英雄无语》、《红杜鹃白手套》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不肯去观音》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世界伟大影片奖”,被誉为“画家中的大导演”,“导演中的大画家”,同时也被誉为“佛教电影第一人”。

韩树心:他的艺术才华与慈悲大爱胸怀,为《天下无拐》电影注入了公益与慈善的元素。这部电影除了香港影星吕良伟加入外,还有郑昊、何政军、张光北、刘佳、舒耀瑄、王婉娟、赫子铭、张永达、郑清文等明星加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