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金刚川》日前发布幕后制作系列“虚拟拍摄”篇、“道具组”篇,聚焦导演郭帆在拍摄过程中的工业化探索及通过道具重现70年前高炮发射的故事。而在影片近期发布的“人桥特辑”中,从幕后制作的角度还原了人桥的拍摄故事。联合导演田羽生感慨良多:“《金刚川》这部影片激励人心。大家团结在一起,为自己的民族做出贡献,这种精神特别可贵。”
导演郭帆解析“虚拟拍摄”
电影《金刚川》由三位导演共同执导。导演郭帆在摄影棚里完成了大部分的画面拍摄,采用“虚拟拍摄”技术提高了制作效率和精准度。
据郭帆介绍,“虚拟拍摄这一技术最初应用于军事模拟,随后发展到了游戏领域,到了现代我们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影视拍摄。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工具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工业化的拍摄流程,从而提高了拍摄效率。这次的制作流程是基于故事,先用4天时间把分镜做出来,再花4天时间虚拟拍摄,之后又花了4天用来剪辑,在12天之内我们把整个的动态预览完成了”。
虚拟拍摄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动作捕捉、增加了演员的表演,最终达到了与实拍误差仅为一分钟的精确效果,华语电影工业化的专业水准也在此得到了鲜明体现。
重现70年前高炮发射
在影片日前曝光的幕后系列视频“道具组”篇中,通过道具师王水利的讲述,展现了道具组克服各种困难、力求还原真实火炮状态的幕后故事。
为了更真实地诠释高射炮手角色,张译、吴京两位主演特意接受了高射炮的操作训练,影片最终呈现出细腻还原的演绎,让无数观众被战士们无畏迎敌的英勇气节所震撼。
而拍摄所用的两门“三七炮”,可以说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解决道具炮出现的运转问题,真实模拟后坐力,王水利把床支在了道具车间,日以继夜研究修复,最终才达到管虎导演精益求精的标准。《金刚川》幕后各个团队各司其职、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可见一斑。
血肉之躯筑起中国长城
电影《金刚川》中那座永远炸不毁、冲不垮的人桥,更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缩影,感动了每一位观众。
影片日前曝光的人桥特辑中,从幕后制作的角度还原了人桥的拍摄故事。围绕这座人桥,片中志愿军战士们和幕后工作人员都以坚强的意志,诠释了“血肉之躯筑起中国长城”的精神内核,也使得人桥成为中国精神传承与对话的桥梁。
片中,金刚桥饱受摧残但依旧坚挺,而幕后拍摄过程中,剧组对于桥的搭建和修补,同样遭遇了极大挑战。据介绍,剧组最初计划搭建六座桥梁共同拍摄,但因拍摄期间遭遇数次汛期,搭建计划由六座缩减到了一座。剧组尝试多个方案,包括在丹东考察游泳池,但均因深度、长度不满足条件而无法落实。最终,联合导演田羽生及制片部门在当地找到一个鱼塘,搭建了一百多米长的残桥,才让后续拍摄得以进行。
为了大部队过河,志愿军战士支援金城前线,克服伤痛与重压,不惜以肉身架桥。拍摄中,用肉身搭起桥梁的武行演员们身处秋季的丹东,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拍摄,依旧齐声高喊“挺住”互相勉励。在大量重复训练的过程中,有人被桥板磨伤肩膀仍不下火线。
据了解,田羽生最初只是负责电影纪录片的制作,但因洪峰过境延误进度,田羽生临危受命加入了人桥的拍摄工作中来,最终超额完成了搭桥、动作、爆破等场景拍摄。田羽生感慨良多:“《金刚川》这部影片激励人心。大家团结在一起,为自己的民族做出贡献,这种精神特别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