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教育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胡智锋: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考

从我们面临的需求来看,至少有三种需求是显性的:第一是国家需求,第二是行业需求,第三是影视教育自身的需求。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我们一年一度的盛会又如期进行,尽管今年遭遇疫情,但是学会会员们依然表达了对于我们学会的一种强烈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到场的会员代表达到了470多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举办这么一个隆重的盛会,充分体现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的同仁们,对于影视学术和影视学科建设的一种关切,所以对于大家对学会工作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也对我们共同事业的热情支持,我心存感激,在这里也向大家表示敬意!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面向未来,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将会有一种怎样的景观和情形?这将涉及到新的环境和新的需求,涉及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也涉及到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

首先从新环境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下和未来中国与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深层次的情形,实际上是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引领者。以美国为代表的旧全球化已经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诟病,因为它是美国至上、美国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妨碍世界发展的一个阻力。而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们迅速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启了新的全球化征程,这种征程体现体现在一带一路,体现在金砖五国,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的主张上。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全球化和美国主导的旧全球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也体现在文化、传播、影视等领域。这是一种全面的东西方的对峙,这种对峙让我们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环境,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冲突、寻找最恰当和最理想的通途,这是我们面向未来所处的第一个新环境问题。当下,单边主义的思路实际上已经很难为继,但是新全球化的引领也是困难重重,毕竟世界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西方文明主导的过程。在大的文化背景上,实际上我们是受制于这么一种困惑,这是中国影视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种新环境,这种情形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第二个新环境是融合发展,刚才王效杰总工在前面的致辞中也讲到,今天这个时代是高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的新时代。在我看来,这种融合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技术融合,第二是媒介融合,第三是文化融合。首先是技术融合方面,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正在融合。原来处于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也在融合,比如说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电影和新媒体的融合、三网融合、台网融合等等。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比如说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融入,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技术边界。原来由于技术的原因分割出来的不同工种和门类也在新的环境中融合,这对我们影视教育的影响非常之大。第二个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就是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平台也在打破边界。原来的报纸指的是纸制的报纸,但是今天所有的报社都已经互联网化,也都在新的融合中,把音视频和纸质文字打通,变成了全媒介的平台。原来的广播和电视只做广播电视,而现在它也在向文字和新媒体领域拓展。新兴互联网媒体更是这样,它会吸纳各种传统媒介变成更新的介质,这种媒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影视教育面临的新环境。第三是文化融合。过去因为年龄的原因、区域的原因、种族和国家的原因,不同文化是没有办法融合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在四川就有一个案例,比如李子柒。李子柒这一现象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她竟然可以跨越数百个国家、不同语言、种族、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景观。这种融合就使得我们看到,影视教育以往面对的是传统的技术,而在今天,我们说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给我们的影视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上出了新的命题,我们到底怎么样去设计才能够适应今天这种高科技发展形成的融合发展局面?这是我想讲的两个重要的环境。

从我们面临的需求来看,至少有三种需求是显性的:第一是国家需求,第二是行业需求,第三是影视教育自身的需求。

首先从国家需求来讲,中国现在引领全球化,但是大家会发现我们非常被动。因为世界上80%的国家可能是宗教国家,中国不是,80%以上可能是所谓的美国式民主国家,中国也不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跟西方文化,跟这个世界的百分之八九十的文化取向都不同,这就形成了舆论格局上的西强我弱。妖魔化中国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西方依然会觉得中国是一个跟他们不同的怪物。舆论上的西强我弱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要打破这种格局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世界都沾着中国的光,都想着中国的福利,但是他前脚掏你的钱包,后脚在舆论上骂你,谁受得了是吧?第二是意识形态的对峙。由于无论是政党制度,还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都是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而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也将是个长期的一个博弈。这次疫情中国打了一次翻身仗,我们通过强有力的国家管制,有效遏制了有可能在中国蔓延成人类世界灾难的巨大灾情。这一灾情被中国控制住了。当然我们封城、抗疫的种种政策,在西方舆论中也有褒贬的不同意见,但总体上,这个强有力的事实——即中国抗击疫情的巨大成功,让西方不得不服气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能力,不得不服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这些事实都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执和博弈当中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迫切想要产生新需求的要点。第三是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个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十分不同,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这和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长期的对峙。因此,在舆论格局、意识形态格局和文化价值格局上,东西方的冲突将是一个长期问题,而这也是国家层面打破的已有的、僵化的格局的迫切需要,以及赢得中国主导权,整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力的国家需求。

接着,从行业需求来看,戏剧这个行业在逐渐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拓展,城镇生活、小区生活逐渐成为主流,戏剧将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戏剧人才在未来也将会有大量的需求。从电影来讲,现在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是我们拥有最大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第二是我们拥有超高的票房,第三是我们的创作能力。中国的银幕数和观影数全球第一,票房位居全球第二,生产电影数量全球第三——一年产出在800至1000部左右,而这个“一、二、三”的体量使得我国电影产业将来对人才有很大的缺口和需求。再看电视,尽管大家都在唱衰电视,但实际上它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还有很大前景,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唱衰电视,这是不符合规律的。当然,电视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行业对于新型电视人才也有迫切的需求。

再看教育本身的需求。在先前的领导致辞当中,提到了“双一流”和新文科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张树庭副校长在前面讲到,“双一流”是新时代教育的指挥棒,这是中国教育部主导的新的评价体系。至于新文科,我认为它有两个要点,第一强调中国价值,第二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在当今时代,新文科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专业学科面临调整,而刚刚确定的国家第14个学科门类,明确的将交叉学科变成一个独立的门类,这实际上在新文科体现着一个同样的理念。未来的专业学科发展应该是融合的状态,特别是在影视专业、影视教育中,传统的工种分设包括电视的采编播、电影的编导演摄美,在未来都面临着重新调整,当然,如何进行调整是一个考验我们的难题。因此,在这个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们的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全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新模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难题?会有多少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要看到,到目前为止我国影视学术和学科对于行业和国家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学术研究的贡献度、社会服务的贡献度,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度,从更高的要求来看都还是远远不足的。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学科有力支撑了国家的各种新需求,跟这些需求相比,我们的贡献度还是不足的。

除了贡献度以外,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提升。现在我国开设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科的有1000所高等院校,但无论是应用型还是学术型的师资都远远不足,我国高端的影视教育学师资队伍还远远不够,这是我们的一个现状,需要慢慢改变。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除了传统的工种类型,我们特别需要的国际型、复合型和各种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局面。国际型指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国际化,而且需要熟悉国际规则;复合型指的则是一专多能;新的精专型就是在新兴的工种当中在某一方面有极强的优势。比如最近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开发一套预演系统,这一预演系统的作用在于将电影电视创作的未来景观提前做一个预设,这种预设将大大降低成本,因此这一预演系统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一定是抢手的工种和专业。现在我们还没有针对这种人才类型成熟的培养经验,但这些都是我们可能非常需要的人才类型。

在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电影电视的学术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学术影响力薄弱且标志性重要成果还不足。尽管戏剧与影视学科现在慢慢比原来有更好的发展,但是评选长江学者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种奖项中,总体来说还远远不够。

在社会服务方面,刚才王效杰总工也说到,我们对于行业的咨询和支撑是有力的。其实影视行业迫切需要学界给它非常到位的社会服务,但现在看来仍存在着不全面和不充分的问题。不全面体现在对于一些新工种,我们完全不懂,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人才。不充分体现于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深入,面对行业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很难完全提供咨询服务。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的问题在于:在文化传播力总体上说我们是否能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影视和影视教育能够对无论是我们对中国的影视文化还是整个国家文化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提升中做多少贡献?

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和创新?我有以下几点思路和理念跟各位分享:第一是中国特色,第二个是高质量,第三个是传承与创新。

第一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涉及到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模式。无论是新文科,还是新技术,中国要引领新全球化,在影视教育、影视学科方面,首先要用中国价值统领一切,但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以及话语体系、核心理念、深层次的价值之上仍以西方形式为主。比如说在实践领域,电视上大批量的综艺节目都是西方节目模式,而电影最核心的还是好莱坞模式。渗透到每个学科的点上的问题,在价值层面都仍比较偏西方。因此,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影视文化的传统经验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升,在融会贯通世界各国影视文化中提炼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价值。其次是中国理念,中国影视发展的土壤不同于西方,它关于影视的价值功能和运营的方式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梳理和提升。再次是中国模式,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影视传媒、影视艺术运营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梳理,整合起来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的提炼、提升,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科同样有这个问题,如果在戏剧与影视学科上能够提炼出中国特色,我们就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形成我们的价值和影响力。

第二是高质量。高质量指的是人才、学术成果、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在上述领域中我们能否有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成果和人才,如果本学科的师资能够像文学那样形成更高端的人才聚集,如果我们能出现像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那样的杰出人才,我们就完成了我们的使命。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都一样,高质量的成果是我们未来必须追求的目标。

最后则是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特别强调的是创新的模式,在我看来有三种类型创新对戏剧与影视学科非常重要。一是自主创新,即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推出原创性的专业学科。在本次学科评估和新的学位点申报中,许多学位点、学科点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和学校特点,提炼出了一些独特的学科方向,这是我们特别值得推广和鼓励的。二是融合创新,也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说把影视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影视心理学,把影视和教育学结合起来形成影视教育学......不同门类学科的交叉形成全新的学科方向。三是延伸创新。延伸创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比如说广播电视艺术学就是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延伸到文艺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再提升到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结果,从专业到学科的缓慢的延伸性创新。同样道理,传媒艺术学实际上是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和传播艺术的基础上杂糅拓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领域,这都是我们学科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可能性。我认为,学科的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学科的发展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整个影视教育和影视行业,甚至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助力,所以我们的使命应该不限于自己。

因此,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相关联的多个层面的需求。面向未来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压力,但是总的说来面临的机遇更多。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协同努力,大家一起把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推向新的一个高度。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