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青山不语埋英骨,精神不朽初心在——观电影《金刚川》所想

电影聚焦于金刚川上的一座简易桥的“防、炸、修、守”,管中窥豹地呈现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牺牲,讲述了一位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而平凡的故事。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市场中一部抗战题材影片《金刚川》正引爆票房并持续引起国民情绪共鸣。电影聚焦于金刚川上的一座简易桥的“防、炸、修、守”,管中窥豹地呈现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牺牲,讲述了一位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而平凡的故事。

在《金刚川》激情澎湃却又平实的细节故事中,那段沉寂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在厚重沧桑的历史画卷与小战士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交错呈现之间,未曾亲历的我们年轻一代观众也得以清晰地认识历史,进而知晓和平盛世的来之不易。

这是部年轻人都该看的片子。我们这一代幸逢盛世,面对新时代,走进新时代,认识新时代,爱上新时代是我们今后的人生课题。了解民族经历的苦难来路,回望先辈们的初心,探研国人跨越的漫道雄关,体味民族的精神文化自信根基,才能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早在60多年前,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随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激情上映。1953年,同时兼任编剧与导演的林杉和沙蒙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来到朝鲜,通过近两百天的“战地生活”,边体验边创作了文学剧本《二十四天》。1956年,这部凝聚了两位影人心血与激情的《上甘岭》得以上映,影片聚焦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于细微中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拍摄周期仓促,制作条件简陋,但在大后方和国内外巡回放映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极大地鼓舞着士气,唤醒了民众,传播了中国精神。

电影作为启蒙民众和抗击敌人的利器,如袁牧之所言:“我们要利用这一武器,间接地打击敌人,歼灭敌人。”他们纪录史实、讴歌热血、抚平伤痛,重建信念,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在战火中存续了中国电影的命脉。

在国产片中,抗美援朝题材和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一样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的优秀影片层出不穷。中国电影人留下的这些遗产是精神遗产中有血有肉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我们应视若珍宝,一脉相传,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铭记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到我们得以存续的精神源头,找回我们的初心。

(作者为陈捷,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黄丽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