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王小帅出席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活动,并与青年导演交流。
有许多标签,贴在王小帅身上,比如“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中国独立电影先锋导演”等,自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开始,到最新电影《地久天长》,20多年的导演生涯,他拍的电影多次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并屡获国际大奖。12月9日,王小帅来到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活动现场,与内地青年导演开启一场有关“时间”“创作”“记录”的对话。
对现实保持敏感成创作源泉
王小帅有张写满故事的脸。即使在电影节宣传海报上,在对话现场,带着笑聊着天,他微微向下的眉眼也刻着思虑。这与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不无关系,这与他的电影总是充满强烈个人色彩和人文关怀不无关系。
“我老觉得要保持一颗特别敏感、脆弱、柔软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应这个社会发生的变化,让我找到创作的冲动。”王小帅介绍,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地久天长》,就源自王小帅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
不过这部电影的国内票房只有4471万元,甚至不及同时期上映的商业片票房的零头。有很多人问王小帅,如何平衡电影的商业属性和个人表达。对于这一点,王小帅说,这是一个电影多元化的问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文化、艺术、社会和历史层面有所表达的电影,将来会实现“命运”翻转的,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坚持自己的路并且依然充满信心的原因。
与青年导演分享电影创作技法
一个优秀的作者电影导演,需要搭配一个优秀的剧组,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现场的青年导演提问,如何调度剧组的工作人员,如何指导小演员演戏?对此,王小帅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比如拍儿童,我绝对不会认真跟他们说戏。只要一认真说,这事儿肯定坏。你就得跟他们玩,只要让他们放松,他们总能达到你所要抓捕到的东西,千万不能认真。”
在国内外一些名导的剧组,导演就是现场那个说一不二的人。但王小帅在剧组没有这么做,“拍电影是很快乐的事情,这份工作当然有它严肃认真的地方,但同时一定要活泼开心。”作为导演,王小帅更倾向营造好现场的电影拍摄氛围,点燃大家内心创作的火,最终把这种“气质”带进电影中。“拍《地久天长》的时候,咏梅主动要求学织网,体验生活,景春‘屏蔽’了其他所有活动,赵燕国彰就算没戏份,也不走,就待在剧组,这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得。”
“还有很多想要记录表达的东西”
人文关怀,是王小帅电影中的执着表达。而生活中,王小帅坦言自己是个趋于保守的人。
“我最恐惧的是,上飞机、进酒店、扫二维码。”不习惯手机支付的王小帅甚至去买东西都曾感到害臊,“人家都在刷二维码,一下就买完了,我就咬住牙,就算被别人嘲笑我也要拿现金出来,我就老做像螳臂当车一样的事。”现在王小帅心态平和了,学会自嘲了,“有可能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上,这些对现代化过程的思考都会带进自己的作品。”
他警惕现代化进程过于快速,让很多东西消失,让社会出现断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快速变化的时代的记录,让王小帅总是充满了紧迫感,“很多东西,我想如果再不拍的话,它就会完全从我的生活、记忆中还有地球上抹平了。”于是,《青红》《我11》《十七岁的单车》《闯入者》等,都是王小帅在这样焦虑紧迫的心境下拍出来的。一直到今天,这种情绪依旧伴随着王小帅。“我发现我自己每次拍电影都是咬着牙,像愣头青一样,尽力要把这个事情做成。”王小帅说。
但他又说,“拍电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对电影,他爱了20多年,对国家和社会,他还有很多想要记录表达的东西。《地久天长》是他“家园三部曲”的第一部。“电影可以温暖人心,‘家园三部曲’讲述的是我们的家乡、土地、身份,这些都是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所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