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尹鸿:2021年,我们将更需要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这种时候,也许更加需要电影,提振精神、凝聚共识、相濡以沫、砥砺前行。中国电影,面临的困难,与面临的机遇几乎同时存在,电影人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为之更好。

经历九死一生,中国电影迎来了2021。

跨进2021年的门槛,有惊有险的中国电影并不轻松,全世界其实也都对未来捏把汗。在新的一年,人类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所期盼的所谓“后疫情时代”,其后续影响依然存在:一度支撑中国电影市场五分之二的好莱坞电影可能会缺席;头部电影的生产数量和生产周期都达不到预期计划;互联网视听内容以其相对的方便、廉价、敏捷、精确而转移着观众的注意……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进入新的一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确定性”几乎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未来,这其实已经成为远远超出电影领域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担忧。

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越要步健心稳、吟啸徐行,在不确定性中去确定应该而且可能的路向,延续中国电影20年产业化改革的成绩,让电影继续留在大众的文化中,成为他们的精神伴侣,担当其以梦为马的文化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这种时候,也许更加需要电影,提振精神、凝聚共识、相濡以沫、砥砺前行。中国电影,面临的困难,与面临的机遇几乎同时存在,电影人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为之更好。

头部电影需戒除“路径依赖”的审美惯性

首先,头部电影的质量稳定和艺术创新将是2021年中国电影的第一要务。

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由其影响力特征所决定,永远需要头部电影来为之鸣锣开道。这些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各方面鼎力支持下,可以说都是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八佰》《金刚川》……这些影片不仅占据年度票房前列,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观影热情。可以说,没有头部电影的带动,就没有电影成为大众现象的可能。

1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近期的头部电影虽然依然在制作品质、投入规模上保持了较高水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路径依赖”的审美惯性,艺术创新性和完整度都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脱离现实的过度拔高,影响到英雄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脱离真实的场面、画面、音乐、特技的泛滥煽情带来了观众心理的逆反;忽视人物和情节的内在逻辑而完全依赖动作、奇观、惊险场面的所谓浅层娱乐性带来的审美疲劳;电影主题、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的外在戏剧性带来的艺术表达的肤浅、单薄和缺乏韵味等等,都不仅阻碍而且拉低了头部电影的影响力。必要的思想和审美深度、不断的艺术创新、尊重电影本身的完整性、传达以人为本的共享价值观、技术为艺术服务,这一切应该成为中国头部电影未来的方向。

只有头部电影能够达成艺术、技术、时代性、大众性的最高限度的融合,新主流电影才能保持生命力。

电影市场的完整性需要更丰富的类型片支撑

头部电影诚然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但类型电影往往是电影市场最重要的补充和扩展。

目前的中国电影创作,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片占据了国产电影票房总量近70%,其余300多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总和仅仅只有30%;2020年,前五部国产电影——《八佰》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金刚川》《夺冠》——合计近100亿元票房,占据全年票房总量一半、国产电影票房总量三分之二。头部电影票房占比过大、票房规模过于集中,不利于培养观众日常的观影习惯和扩大观众规模。满足不同观众、不同需求的类型电影的创作目前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电影市场的完整性。

2

近些年,像《唐人街探案》这样的混搭类型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姜子牙》这样的动画片,《捉妖记》这样的奇幻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浪漫爱情片、《西虹市首富》这样的喜剧片,《八佰》这样的战争片,《扫毒》《拆弹专家》这样的警匪动作片,都有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中国电影的类型不丰富、形态不稳定的局面一直没有解决,作为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几种类型,动画片、喜剧片、浪漫爱情片、灾难片、警匪片、战争片等等都若断若续,偶有黑马,难以为继。提升类型片的类型假定性认知,满足观众的当下需求、提高叙事的强度和完整性、达到基本的工艺水准,每年稳定提供30部左右这样的高品质类型片,中国电影行业的整体面貌才会发生重要改变。

艺术电影需增强 “影院必看性”才能破圈

头部电影和类型片把市场蛋糕做得越大,分众电影的前途才会更广。文艺片、艺术片、纪录片等各种小众、分众电影,当然是电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也是电影艺术丰富性的必然要求。但是,影院由于有观影成本考量、有消费者消费需求限制,并不是一切冠以艺术之名的电影,观众就会到影院观看。“影院性”其实就是观众进电影院购票观影的“必看性”。

3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艺术片和纪录片,都缺乏这种“影院必看性”。这些年,艺术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例子也不少,《无问西东》《冈仁波齐》《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二十二》《喜马拉雅天梯》以及跨年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题材极致、艺术表达准确、视听语言现代、有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还有有限而必要的商业元素的配置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有节制的“妥协”。如果文艺片/纪录片不能在“影院性”上达到观众的这些要求,就无法真正被市场接受。我们期待,真正符合“影院”媒介特点、消费特点的分众、小众电影更多出现,只有这样,这类电影才能进入影院,甚至有 “破圈”的可能。

总而言之,内容是硬道理。虽然有疫情阴影, 《八佰》还是撬动了影院有序开放后的电影市场;虽然有视频分流,国庆档几部高口碑电影还是把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优质的电影内容永远是电影的生命线。2021,内容致胜,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命运。当然,电影管理的更加规范、电影产业的更加有序、电影市场的更加公平、电影文化的更加多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都对电影内容品质的提升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等待一切问题都得到解决,我们能够确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可以做到的事情: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文/尹鸿(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关键词: 尹鸿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