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赵军:沉住气就是中国电影的底气

中国电影的底气在于整个中国社会依旧在往前进,而且会走得更稳更快,活力会更加充分,明天会更加美好。

任何理论框架都不可能囊括现实世界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却是所有理论都会接受并且视为当代哲学的框架的,这就是概率学和关于周期的思想。

概率学和周期性是如何在电影产业的研究中结合起来呢?前者说的是可能性,一门产业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或者上升或者低谷,没有事情一帆风顺,只有概率,概率学研究的就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某种函数所能起到的变化。

然后就是所有变化的周期,究竟是概率决定周期,还是周期决定概率,没有人从中确定过两者各自分别的函数。

中国电影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迈入市场化道路,也没有人知道它的成功概率,只是因为相信不成功的人多,因此对于成功概率的测算一般都很低。

而周期性是几乎没有人探讨的,没有人相信这个产业(当时还没有电影产业的概念)会有什么峰回路转的“周期”,直到现在,人们开始研究周期,是因为周期性确实显示出来了。

2015年是上一个成功周期达到了顶峰的年限,虽然2019年的全国票房数字最高,但是人们以单体影城的收入测算,2015年之后,各种影城与院线各项指标确实逐年下降。

到了2020年遇到了疫情的世界性打击,疫情的严峻程度应该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百年不遇的。

但它掩盖了电影产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即掩盖了产业下滑的现实原因。

分析产业周期性运行的因素需要做很多功课,承认产业存在周期性发展或运行,就会正视周期性当中的诸种问题。

譬如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譬如产业周边的文化格局变迁,又譬如电影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通盘关系,等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不同的时空对于某一种产业和行业的要求会各有不同。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产业要素、市场要素、全要素生产率(TFP)会发生怎样的必须的互动。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创新驱动,尤其包含着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当周期性出现的时候,上述要素的意义会随之出现,而且它们彼此会成为相互变化的函数。在上一个周期当中,体制与机制的一整套改革就是产业要素,数字化就是技术要素,而全要素生产率就包含了各种充分的市场化竞争。

它们的概率学意义在于成为了一个产业时代的矩阵,我们总结这个周期的上升规律,一定要发现这个矩阵,在这个矩阵中仔细理解其中不同要素作用的概率。

概率在产业行业的一种认知也可以是权重,没有一个概率的认知是可以不认知矩阵的,也是不可以不了解它们的权重的。

概率学让我们从矩阵也就是从整体上明白产业发展的全局,而在下一个周期到来的时候,即今天起,我们应当怎样重新组织一二三要素,并且考虑如何从要素驱动过渡向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中找到新的市场要素和技术要素。

时代的认知是掌握矩阵和明白周期规律的第一等需求。时代的认知在于政治发展趋势、全球资本动向、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和生产效率最先进的手段与技术工具。

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有着城镇化速度的支撑,这个支撑也是中国当代变革的核心要素。

要懂得谋全局然后回到谋一域,懂得从宏观再回到微观,找到下一个周期的发展脉门。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中会看到2021年的中国如此踏着“十四五”的脚步走来。放眼全球,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也都在试探着中国这次开局的步伐。

电影产业的第一个信号就是欢迎各国电影公司到中国来拍片。中国正在释放着自己的底气,这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稳定而开放,从没有怀疑过改革开放创新是自身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国内更多的制片合作和制片基地的开放。

不久前好莱坞五大制片公司陆续前来造访,在它们的老家,拍片正在极大困难中。中国欢迎它们,这是令他们非常震惊而感动的。到中国来拍片,在中国找回市场,无疑会成为更多国家电影产业和电影公司的优先选项。

中国对人类要作出较大的贡献。它就是中国的底气,中国电影产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从回答在新冠对世界的冲击面前,能够以市场胸襟拥抱全世界电影开始。中国是一个有底气的国家,如果是在十年前这样说差不多就只是一句口号,现在这样说它当然还要面对非常严峻的困难。

但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向已经有了改变,在世界上中国的态度是建设新型的大国关系,西方能否接受中国的世界关系构想,现在起成为了世界关系变化的新坐标。讲好中国故事是需要有中国价值的,中国价值和中国当代文化的旗帜能否汇入世界的潮流,就是中国故事的当代意义。

中国需要正视疫情掩盖的社会进步当中已经发生的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也让我们适时地调整着方向。电影产业的问题在影片质量与价值观的选择,在产业与资本布局中非常关键,在行业人才构造中更是十分急迫。

其实产业周期的展开就是在这些问题中进行的。它们首先将高歌猛进的形势与格局进行着稍加降温的处理。对于清醒的产业中人,看到问题刻不容缓,除了从宏观与哲学等理性层面探讨以外,所面对的产业三大责任须臾则不可以耽搁。

其一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上应当做好的事情。制片的依旧要探寻自身的规律,把握住每一个风口,创造出体现中国社会现实脉搏,展示中国的沧桑历程与伟大愿景的国家电影和人民电影。其中细微角度和普通人的视角远需要挖掘,把主旋律与商业化相结合尤需要探索。

正在创作中的《长津湖》、《中国医生》等就是我们的宏大叙事,而如《点点星光》与《一点就到家》等就是我们深挖的民间视野。上下相加,读懂中国一定可期,这就是制片业在新周期中平衡的矩阵。可以预见的是,2021年更多的优秀电影将呈现在我们的银幕上。

其二是迎难而上,战胜产业目前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调整所带来的新课题。电影发行正在解决能否在更接地气的层面上做好电影的推广。“下沉式”,用互联网手段打通院线与观众的“最后一米”营销,这就是电影发行2021新的探索。

创新互联网是必须的,依赖资本是只能说“NO”的。2020年最后一拨社会运动还是在互联网推手的核心点上,积极面与消极面此消彼长。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电影发行实体一定会脱颖而出、趁势而上,在新的影片生产和新的市场状况之间搭建起创新的桥梁。

其三就是塑造新人。什么样人才和团队称得上是电影产业的新人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构建新格局的人。

无论怎样的创新,没有格局观的人和公司,都是鼠目寸光的。

格局在于造就一种崭新的平台和时尚,成为产业一种新力量与新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产业的终端就是开创格局最好天地。所以院线和影城大有可为。

实事求是地看,创业精英和庸碌之辈在产业与社会创新领域中间的比较早已不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比,而是夏虫不可以语冰的差距。

对于院线和影城而言,走已经过去的路就是死路,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于你与消费者、观众重新搭建完全下沉的流量广场。国家的底气在于给人民,尤其是当中创业、创新的团队无限发挥的天地。

沉住气成为当下对于我们最需要的时代素质,新的影城往往有所谓沉浸式视听风格,而产业、行业的运营变革需要的就是这种“沉浸式”的风格。完全沉浸在每一个档期和每一组特色影片当中,完全沉浸在每一个投资和运营策划当中,完全沉浸在你的组织创新当中。

中国电影的底气在于整个中国社会依旧在往前进,而且会走得更稳更快,活力会更加充分,明天会更加美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