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产业发展需打造垂直“新赛道”

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电影产业创新发展,使电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名片,这是每一个电影行业从业者都应思考的现实问题。

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电影产业创新发展,使电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名片,这是每一个电影行业从业者都应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的电影创新论坛上,来自影视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学者,依据产业发展现状,围绕“视听改变生活,文化引领未来”的主题,聚焦影视内容创作和人才培养,共同探讨了电影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加强类型化创作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国电影史上从未出现如此漫长的院线电影长期脱离人民生活的情况。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驱动下,影视行业在内容创作、媒介形式、传播渠道、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主流价值观表达,加强内容精品创作;加强中国故事的类型化创作,用视听技术赋能内容创作。”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优质视听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观众和用户的观看需求,进一步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创作手法成为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橘品影业董事长张昭表示,要以现实主义“中国青年故事”和优秀传统“中国文化故事”为题材加强创作,重视Z世代人群用户需求,让电影融入文化产业,让年轻网友成为电影用户,强化文化的功能性,满足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社会更高更多元的文化需求。“应形成基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为基础的品牌电影,打造用户垂直且精准的‘新赛道’,将自身变成文化产业的IP品牌支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大补充和未来产业市场的主力。”

在青崧影业创始人叶宁看来,目前中国电影正经历第三次浪潮,即中国内容的故事创新。从电影产业逻辑角度看,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类型化包括商业性,但并不妨碍艺术性的表达。谈及怎样把中国故事类型化,叶宁表示,类型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创作思路,年轻创作者是中国电影的“腰部力量”,他们要懂得类型化创作的语言和方法,全情投入创作之中,勇于实践,学会表达,无论在任何的创新和变化中,都要守住初心。“创作者应当在保持创作原动力的同时,熟练掌握类型化创作的语言和方法,尊重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

院线网络融合发展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技术驱动、用户诉求等多重影响下,影视行业在创新用户需求、类型题材、内容创作、媒介形式、传播渠道的探索和实践,给互联网平台提供了电影创新发展的多种方向。基于网络渠道开发电影内容生产,以及全流程服务的平台化,一些视频平台实现了网络电影的“破圈”和品质升级。

基于这种变化,流媒体视频平台开始将电影内容开发、全流程平台化服务等作为其核心业务,在电影运营、数据分析、用户培育和付费模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探索。世界各大制片厂如迪士尼、华纳等纷纷通过架构重组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原本的院线票房战争已经转移到了流媒体的会员战。在此背景下,疫情期间国内流媒体平台与影视公司对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融合发展做出诸多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据统计,2020年分账票房破千万元的网络电影达59部,创网络电影历史之最。

在这种快速变化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重新思考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线下和线上的关系,更新电影内容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建设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共生、共创、共荣的关系。

爱奇艺电影中心总经理宋佳结合疫情期间爱奇艺平台的探索尝试,讲述了视频平台在商务洽谈、商业模式、宣传营销、上线播出等环节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她表示,“网络电影+”时代的到来,“+”的是新的内容创作思路和理念,“+”的是突破性的线上线下宣发融合。融合发展离不开内容制作方的勇气和尝试,也离不开平台的创新驱动力和行业责任感。

“尊重市场,基于数据去做投资决策,是在内容方向选择上最为核心的事情。”新片场首席执行官尹兴良基于实践创新经验,提出四条融合发展新思路:基于社区的优秀创作人发现机制;基于数据分析的新媒体影视宣发;工具化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基于数据分析的内容方向选择。

释放终端高效产能 

“年青一代创作者应秉承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鲜活的姿态和感受力,将亲历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创作中去,力争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不断强调人才对于内容创作的重要性。

事实上,网络电影更容易给予年轻创作者们实践创新的机会。

淘梦影业创始人阴超认为,网络电影门槛较低、成本较低、机会较多的特点,使之成为青年创作者成长的快速通道。“网络电影相较于院线电影有更强的可控性,包括把控成本、把控风险、把控质量等,可以在把控范围内给予青年创作者更多的长片创作机会和创作空间,为电影业带来更鲜活、更年轻的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方式。”

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云技术以及5G网络等新技术正在切实改变电影行业。在内容素材制作、设计视听效果、制作视听特效、后期剪辑等环节,科技为电影带来的创新驱动力显而易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教授支菲娜认为,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政策的升级换代能引致行业的升级换代,要回归电影产业改革的初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更大幅度地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科技赋能,内容生产能力要适应硬件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科技要融合促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聚集人才。

“科技进步也要助推文化的快速‘出海’。”在支菲娜看来,未来电影产业将会朝着高端剧场化和小屏化的两极化发展,要继续淘汰终端市场的冗余产能,保龙头,保特色,释放更多高效产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