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这是随刻短视频创作者@小片片说大片的经典开场白,在每条视频的开头,以每秒不低于三个字的语速说出来,和这句话一起出场的还有一只卡通形象的阿拉斯加,成了“小片片说大片”的品牌标志。
“小片片说大片”是影视解说头部博主之一,入局早,逻辑强,语速快,以解说悬疑烧脑类电影、电视剧为主,解说过包括《暗黑》《信条》《瑞克和莫蒂》《轮到你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在内的优质烧脑悬疑片,不管多复杂的故事,多烧脑的剧情,多隐秘的细节,通过他的神奇“剪刀手”的处理,都会变得简单而有趣。
与片片的采访,约在了他公司附近的一家日料店,进门打完招呼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可能说话太快,你可以打断我。
眼前的片片,带着眼镜,略显斯文。不说话,就和你身边的路人甲、乙、丙无异。但只要他一说话,标志性的快语速,那个熟悉的“阿拉斯加片片”就回来了。
从怀揣着电影理想的朝九晚五北漂“打工人”,到全网粉丝2000万、养活近20人团队的短视频创业者,当片片开始创作他第一支视频的时候,就踏上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征途。
——我们为什么要坚守热爱?
Part 1
青岛小伙逐梦「影视圈」
“没有电影,我的人生会完全不一样,很无聊很枯燥。”片片说。
在他看来,人类为什么比动物聪明,因为人类有想象力,人类会讲故事,有了故事就有了文明、国家、法律等等。
电影就是现代社会故事的一种高级形态。“对于我来说,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电影,我的事业和电影息息相关。”
三岁那年,他看了一部叫《回到未来》的科幻电影,那是他小时候为数不多的电影记忆。那时候看得最多的电影是在大街上拉个布,放的《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片子。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对他这个年龄来说过于复杂的故事,“但我居然看懂了……”那天他手舞足蹈地把这部电影讲给父母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来,从小对电影的热爱,和他解说电影的“天赋”,或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埋下了种子。
片片出生于山东青岛。如果说这座濒临黄海的城市有什么关于电影的记忆,一定绕不开一个名字,黄渤。
在他的记忆里,人生中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影片,《疯狂的石头》算一部。
“黄渤是青岛人,青岛的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个电影,他的台词我们都会背。”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欢,聊起黄渤和《疯狂的石头》,眼睛里闪烁着隐隐的光。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烧脑的黑色幽默电影,典型的多线叙事手法,来回切换的故事线让他惊艳,电影居然还能是这样的。当然,当时还是个高中生的他,不太清楚什么是非线性叙事,也不知道谁是盖里奇。
对电影的向往和热爱逐渐加深,填写志愿时,片片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年毕业后,从来没有离开过青岛的他,毅然收拾起行囊要去北京追寻“电影梦”。这在朋友和家人眼里,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大学同班同学80%的人都放弃了从事影视相关的工作,但他很坚持。
就这样,片片开始了追梦电影的旅程。
那时候他有一个习惯,在地铁上看电影。用一个魅族的MP4,很小,下载好电影,带着耳机看,上下班通勤时间差不多能看完一部电影,每天如此。“地铁上其它的人看小说,我就看电影,一天一部还挺好的。”除了电影之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模型玩具,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他可以说是一腔热血地北漂着。
在视频网站干过,给综艺节目拍摄视频、花絮,做影评、剧评类的节目,拍摄、剪辑、后期他都干。
还做过自媒体,一个美妆号,拍化妆教程,一年时间,50万粉丝,那是在2014年。
他甚至做过编剧。
正是在这期间,他见识到了影视行业的残酷和艰难。一部影视制作不是一个人的事,非常多人一起努力,才能完成一个大项目,他亲眼见过很多编剧写了好几年,结果项目黄了,连稿费都要不回来。
他有点沮丧,影视制作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而这,以他当时的阅历完全驾驭不了。
Part 2
差一点「逃离北上广」
漂了两三年,兜兜转转,他一度决定回青岛,甚至把自己收集的模型玩具,全都打包寄回了家。
“打工人逃离北上广,说的好像就是我。在北京也拼了两三年了,也见识过了影视行业了,也该回家照顾爸妈了。”他说。我们听到了他的不甘和无奈。
父母也劝他,爸爸会给他算一笔账: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可能你一个月工资2000块钱,跳槽工资涨到4000,干了两年再跳槽涨到8000,就算工资再翻倍到16000,你算算北京的房价,你还是买不起房子。如果是这样,早晚要回来,不如早回来。
当时,父母想让他去当地的电视台,即使去不了,在北京攒了点钱,也可以开一个小的影视工作室,接点小活,大概维持生计,平时周末和老婆孩子看个电影。
他自己甚至盘算好了回青岛后的可能要过的生活,心想,也还行,老婆孩子热炕头,各有各的幸福。
但与此同时,他的一项“曲线救国”计划也在暗中发芽。实在是做不了电影,“那要不做点电影相关的短视频?”他暗暗地想。
彼时正值2014、2015年左右,短视频行业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短视频自媒体这个概念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火,也不像现在工具和技术这么便捷。
几番努力,2015年初,他发布了他的第一支视频。
这支“一分钟看大片”形式的视频,为他吸引到了一批初代粉丝。那段时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在家肝视频,一周两更,每期视频一分钟。他的视频几乎每两三期就能上一次热门,涨粉速度非常快,人气非常高。
影视解说在现在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一种形式,但是在当时,他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碎片化、快餐化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时间是稀缺品,动辄两小时一部的电影对很多人来说太长了,很多人愿意观看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哪怕牺牲掉观感和体验。
而另一方面,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电影解说博主成为很多人观影选择的一层“把关人”,佳作用心安利,烂片狠狠吐槽,就像一个电影“过滤器”。
这边做短视频正风生水起,那边慢慢父母发现不对劲:“你不是要回来吗?什么时候回来?”“我在做个很好玩的事,再等两个月。”寥寥几句便“打发”了父母。
两月又两月,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奶奶98岁生日。那天他发了一个祝奶奶生日快乐的视频,视频里是一张奶奶的照片。当天晚上,这条视频下涌入成千上万的点赞留言,各种“奶奶福如东海”、“奶奶身体健康”、“奶奶我是你儿媳妇”……
他把这些评论发给家里人看,父母的年纪其实很大了,虽然不知道儿子在做的短视频到底是什么,但他们看到这些评论笑得很开心,无数陌生人的善意和暖意可是真真切切的。
“我妈会挨个点进人头像去,问我,你认识这个人吗?看到粉丝用杨幂的头像给我留言,会很高兴地说,你看杨幂都给你留言!我说,妈,这是杨幂的粉丝,不是真杨幂啊……”
这件事让父母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催他回青岛,只时常打电话让他“多注意身体,别太累了”,最朴素的表达背后,是他们对儿子在做的事情的认可和骄傲。
老两口会常关注他账号的动态,还会给亲戚朋友“安利”儿子的账号,妈妈会经常在视频下的评论区留一些类似于“片片真棒、片片加油”的评论,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妈妈老是会把标点符号打错。
一切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慢慢发展,他也顺理成章留在了北京,又开始不断买新的模型玩具。
Part 3
找到人生「第二曲线」
现在“小片片说大片”完成一期视频创作,大致要经历找选题、写文案、录音、剪辑、审核、上传这些步骤,在视频创作的前三年,这所有的工作,统统是他一个人完成。
最难的要数写文案,一篇好的解说文案需要强大的叙事能力、逻辑能力和编导能力的加持。如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电影,稿子需要打磨很长时间。尤其是“小片片说大片”主打悬疑类影视解说,一个影片里会涉及到很多时间线、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事情讲清楚、讲有趣,难度不言而喻。
多年的创作,他对如何写好文案讲好故事,有了自己的做法:
“你怎么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这个是很需要设计的,这时候你一定要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变成完全没有看到过这个电影的人。放空自己之后,你会发现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可能理解不了,要改。然后再看几遍电影,检验哪些地方和情节不符,哪里说错了,哪里有细节漏掉了,再改……”
“你解说一部电影,有三个主角,三条故事线,不停的穿插跳跃,在解说的时候怎么在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的视频里讲清楚整个故事?你可能需要先讲A的故事,讲到足够多的时候,再切到B的故事,牵扯到C的时候,再顺势讲C的故事,中间对三个人的故事和关系进行归纳、分析,等等。”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17年底,单枪匹马三年之后,他决定辞职创业,组建团队。
这个决定不是拍脑袋的,片片认为自己是保守的性格,做事情之前一定会考虑清楚。
一方面,危机感随时萦绕着他。
这两年,影视短视频博主里不断涌现一些新人,他们有创意,有想法,观众越来越年轻,自己却越来越老,一旦观众说什么梗你听不懂,那就随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一个人的创作力会枯竭,但是年轻的团队可以源源不断带来新鲜的灵感。
另一方面,经济上的账他也算过了。
成立团队势必意味着更高的支出和成本,“小片片说大片”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和平台分成、激励。
以随刻为例,平台会有完整的扶持体系,有广告分成、直播打赏等多元变现手段。前期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除了时间成本,几乎没有其他成本,这期间攒下来的钱,可以用来租办公场地、招人、发工资,“我确定我能养活自己,并且可以养活别人的时候,才做这个事。”
有了团队,他的底气更足了,更有信心专注打磨视频品质。
印象里,和团队一起做过最难的一期视频,是《信条》。这部电影解说版就长达一个多小时,近两万字的解说,中间改了无数版,整体制作周期历时一个月。
电影逻辑非常复杂,第一遍看的时候团队里几乎没有人能看懂,他自己也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都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细节,再一遍遍重新打磨视频内容。
对电影和视频内容,他非常坚持,绝不愿妥协。今天播了这个戏,一通宵做个片子,第二天发了,囫囵吞枣把故事讲一遍,然后再做更多的视频,追更多的热点选题,得到更多的曝光,更多的涨粉,他不愿意做这样的视频。
“这件事就是笨功夫。如果遇到一部好电影,我真的愿意不计成本去做,不因为任何事妥协,我有团队,我敢这么耗,哪怕这个事是赔的,我也愿意这么做。我为什么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做这一个小时的视频?因为我喜欢、我愿意,这就是我的核心竞争力。”
《信条》视频发布之后,很多人在下面留言,“好家伙,第一次看见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解说”,“看到55:00的时候才注意到这解说还没结束,在看这部解说的期间,我一点厌烦的感觉都没有,甚至看完后还意犹未尽”。
粉丝的认可是创作者的「良药」,熬下这一个月,值了。
刚做完《信条》以后,他心里一直空落落的。啃完一个难啃的骨头,创作者心理会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直到再啃下一块骨头,如此循环。
回想起6年前,在即将逃离北京时,忽然柳暗花明,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曲线,短视频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第一支视频到现在,“小片片说大片”已经走过了六年,他坚持了六年。六年中并非全是坦途,也有很丧气的时刻。
“有没有哪一刻会让你觉得坚持不下去,想放弃了?”我们试探性地问。
他不假思索地摇头:“没有。”
“我喜欢这个事,做这个事我能得到愉悦,也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什么坚持不下来,怎么可能坚持不下来?”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对于片片而言,或许最大的幸福是在自己还有理想的时候,遇到了短视频的风口。
在坚守电影的这条路上,坚持走,一直走。更重要的是,通过短视频,为更多人带去价值,影响更多热爱电影的人。
在随刻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像片片这样坚持着热爱的人,通过视频分享小事、分享兴趣、分享美好、分享人生、分享价值观,在视频里和世界对话,在镜头里与生活和解。
主流叙事中小人物缺位的今天,通过短视频,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个时代,找到独属于TA的高光时刻。
“如果不做短视频了,你还想做什么?”
最后,片片想了想,说:“还是想拍点自己的作品。”
他的热爱从来没有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