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饶曙光: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新时代、新追求、新作为

2020年1月24日下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召开了“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我作为会长代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先致辞。

2020年1月24日下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召开了“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我作为会长代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先致辞。

四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1年1月24日,在钟惦棐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正式成立,并且得到了夏衍先生、陈荒煤先生、张骏祥先生的鼎力支持。参与创办的还有罗艺军先生、梅朵先生、余倩先生等。在他们的努力和推动下,创造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在继任会长罗艺军、章柏青先生以及名誉会长余倩先生、副会长王人殷女士、彭加瑾先生的领导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频共振,与电影实践相向而行,使得电影理论批评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担,历史的接力棒落到了我们身上。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在论坛作主旨发言,笔者一直都在反复强调要继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以及前辈批评家面向实践、面向银幕、面向观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依靠集体性的力量创造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要尽最大努力推动中国电影实现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要在中国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智库、智囊作用,贡献出更多、更大的理论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要努力建设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众所周知,钟惦棐电影批评、电影美学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即从实践中来,自觉地接受实践检验,积极地指导电影创作实践并取得重要的创作实绩。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实践性”不仅仅是钟惦棐先生电影批评的一种“特色”,而且在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体系中居于枢纽性位置,是钟惦棐电影思想的一个本质特性。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创会宗旨与基本底色,并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组织一切学术活动的根本原则。

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进入新时代,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优秀传统,坚持电影理论批评面向电影实践、面向电影一线、面向所有电影现象的“现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灵感,从实践中寻求“增量”。我们所有的批评灵感、理论灵感都应该来自于电影实践,我们电影理论批评的有效性和它的话语权,也在电影实践当中得到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电影实践也是检验电影理论批评有效性、真理性最重要的标准。

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当然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扬电影理论批评联系实践、面向实践、为电影一线服务的优秀传统,并且在实践当中来寻找电影理论批评新的增长点,成为电影理论批评自身发展最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实践动力。“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而理论一旦符合现实的需要,符合实践中人的志趣,也就在更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实践。”以辩证法而论,只有具有一定理论自觉的电影实践才是更有效的实践,也才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电影创作也只有在有理论批评指导下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从“高原”走向“高峰”。

电影理论批评的专业性是所有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须臾也不能离开,更不能失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去了电影理论批评的专业性,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也就失去了电影理论批评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存在的价值。电影理论批评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引领观众、引领创作,首先就需要“打铁先要自身硬”,就需要“有那么几把刷子”,根本、基础就是这种专业性,以及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专业力量。第一是专业,第二是专业,第三还是专业。

或许,特意强调电影理论批评的专业性、专业精神和专业表达可能会与网络大众传播产生一定的距离,有可能会失去“轰动效应”,也有可能会“掉粉”,但暂时所谓的“牺牲”从长远看也是值得的。毕竟,只有我们更加专业,我们的批评才是有建设性的、有效的,最终也能够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大家的认可,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况且我们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是电影评论的专业团体,只有把我们的专业性、专业精神和专业表达发挥到极致,那么我们的工作和作用才能得到不断彰显。其实也不仅仅是电影理论批评专业、职业工作者,所有的电影理论批评活动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体现出专业性,否则就不可能走得太远;即使一时赢得满堂喝彩最终也会被挤出“泡沫”,被“打回原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电影面临着电影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也把电影分成了“疫情前”与“疫情后”。电影进入“疫情后”或者说“后疫情时代”,随时随地都会可能发生之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的变化、新的变局,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思维、更新方法、更新策略和战略。尤其是从利益格局方面观察,网上发行对传统的电影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传统的电影利益格局也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新的变化。这就需要电影业界同仁树立起整体利益观、共同利益观、长远利益观,建立起“命运共同体”,建立起“共同体美学”。在电影“后疫情时代”,在电影利益格局发生前所未有新变化的过程中,电影理论批评应该进一步发挥电影创作与电影观众、电影市场的桥梁作用,并且也成为电影管理层与电影业界的桥梁和纽带,避免因为误解、误判产生的误区,避免可能的“内耗”,集中一切有益有效的资源实现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有力、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

众所周知,翻译界有一个理论主张就是“信达雅”。当下电影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当然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也要以变求变来适应网络时代电影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专业电影理论批评也要努力追求和实现电影理论批评的“信达雅”。

信,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电影理论批评方法、电影理论批评观点要相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电影理论批评要想成为“信史“,必须要说真话、说实话,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想要别人相信,首先自己要相信;想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要让别人相信你是在讲真话,同时也要有与别人进行对话、商量的态度,而不是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讲了真话又能够与别人进行对话,这样的理论批评就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就能产生良性互动,就会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总之,电影理论批评首先要有“自信”,然后才有可能实现更多的“他信”,才能担负起电影理论批评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伦理责任。

电影理论批评的所谓“达”,就是电影理论批评在尊重自己的批评对象、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阐释把握住批评对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以“通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无论是批评个别的电影作品、分析某种电影现象,还是对一种电影实践进行理论批评和阐释,都必须通过专业性的读解分析和阐释,以及深入的研究,真正能由表及里,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提炼出本质,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甚至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必须苦练内功,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理论修养乃至人生修养,成为像钟惦棐那样的电影批评高手乃至大师,能够早看出电影理论批评的“五部棋”,也就是有前瞻性的眼光、前瞻性的预判。这并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基于专业性的一种自觉、一种能力、一种方法。

所谓电影理论批评的“雅”,就是要有一种虚心的态度,善于与“他者”进行对话并且努力吸收、吸取“他者”的营养和智慧。同时也要形成批评家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或许还要取“雅”的另外一面——“俗”,即所谓的雅俗共赏,追求更加通俗的表达以尽可能实现“最大公约数”,能够抵达最大层面的受众。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可能融会贯通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表达,以网友、网络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和表达,达成更广泛、更有效、更大层面的传播。观点正确、独到专业是硬道理,传播尤其是有效传播也是硬道理。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拥抱、匹配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甚至用抖音这样一些新的手段来传播自己的观点,让专业性、建设性、主流的声音来占据我们电影理论批评的主流。如是,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就能够以专业性,以信达雅来安身立命,有效传播自己的观点,有效发出电影批评主流的建设性的声音,有效建立整个电影生态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国的电影强国建设做出我们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即使是在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黄金时代,钟惦棐先生也都反复提醒同仁:电影批评有愧于电影创作。现如今电影理论批评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电影创作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影理论批评怎么办?不能只有天知道,而是事在人为,有为也才有位。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民,不辜负艺术创造。“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全体同仁应当与电影业界所有人一起矢志不渝“上下而求索”。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根据作者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年会的发言整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