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曾经感叹过,当下电影市场门槛最低之一就是导演。而冯小刚在凭《老炮儿》取得影帝之时也曾调侃过:“太多演员当导演,我只能转型当演员了。”
2021年春节档的最终战报,让《战狼》和《你好,李焕英》暂时锁定了中国电影史票房总榜的冠亚军。价值官在朋友圈看到了萝贝贝的一句感概:“现在票房最高导演是吴京和贾玲,搁五年前说出来谁信啊。”旋即,APP里又跳出“中国电影进入去大导时代”的文章,对电影产业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未来的资本市场,为演员做导演买单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不,《我和我的父辈》刚刚官宣了四位导演的名单: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无一例外,全是演员。
为什么演员当导演容易出高票房?
演员跨界做导演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虽有很多的失败案例,比如王宝强的《大闹天竺》,黄磊的《麻烦家族》,李晨的《空天猎》等等,但以票房成绩为标准来看成功比例的话,相较于科班导演还是高的。
为什么演员当导演容易出高票房?
其实和市场追捧IP的逻辑是一样的,演员本身就是一个大IP,自身人气所引发的话题及市场号召力强,对投资方来讲,确实比扶植新导演的风险要低很多,仅宣发这一块儿,就省了一半力。
陈思诚的《唐案3》位居中国电影史票房总榜第五
而有资格跨界做导演的,基本都是一线演员,或者是在行业里积累深,有表达欲的中生代。他们做导演有着天然的优势,甚至都不能被定义为跨界,因为演员本身就是影视制作中的一环,他们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多年,对拍摄一部影视作品的全部流程都了如指掌,又有很多机会和同级别的优秀导演合作,由实践中学真知,专业能力上不见得会比科班差。
而随着这些演员在行业内话语权的增大,又苦于碰不到适合的剧本和角色,于是,“演而优则导”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不仅能拓宽事业版图,满足表达欲,还能升级身份,延长艺术生命。这和打工仔工作久了之后,自己出来创业当老板,是一个道理。
大鹏凭导演处女作《煎饼侠》,晋升10亿俱乐部成员
而演员做导演的模式,基本都是自导自演,为了能获得投资,他们通常愿意让利,降低片酬,或是以入股分成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讲,成本上就比很多请大咖演员和大咖导演的电影要有优势。
纵观由演员转型导演,并取得商业性大成功的案例,价值官发现其实有规律可循,基本都是集中在动作和喜剧这两个题材类型,从辉煌的香港电影时代就已有历史传承。
1972年,李小龙导演《猛龙过江》刷新了之前自己主演的《精武门》创造的香港票房纪录,不久他的票房纪录又被喜剧之王许冠文导演的《鬼马双星》打破。李小龙去世后,就留下许冠文独自刷新自己的纪录,直到70年代末成龙的出现。整个80年代的电影市场,基本属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成龙独霸。直到90年代,周星驰带领着香港喜剧电影又重回巅峰,此后两人开始互刷对方的票房纪录,周星驰以五部年冠的成绩傲视群雄,成龙则以单片最高票房领跑90年代。
在香港电影式微,国产电影崛起之后,喜剧与动作电影交替轮庄的形势,其实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吴京和贾玲就是这两大派别的典型代表,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徐峥、陈思诚、邓超、大鹏等等。作为大众最喜欢的华语电影类别,动作和喜剧不仅在工业程度,拥有最成熟的制作体系,同时也是严重依赖演员的类型片,这恰恰也成就了演员转型做导演的优势,并奠定了影片更容易收获高票房的基础。
导演的门槛有多低?
《谦道》里,谦大爷给我们普及了一个冷知识,原来京剧大师十之六七都是票友转行。确实,艺术领域并不强调“科班”的独断性,因为艺术本身就是非常一个主观和体验性强的行当。而我们知道的所谓的“专业导演”,很大一部分,也都不是导演专业:卡梅隆是卡车司机,昆汀是录像厅店员,张艺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冯小刚是美术助理出身……他们可以半路出家,吴京,贾玲当然也可以。
所以,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当导演的时代吗?
似乎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抖音、快手能迅速风靡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且都有表达的欲望。事实上,任何人,只要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和信任,并组建了一只可以进行电影拍摄、制作的团队,理论上都可以去“执导”电影。
而电影工业的发展,让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强,导演需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扁平化,他的工作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起到的只是一个串场的作用,把各部门各团队统筹起来,哪怕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导演”的专业技能,但靠着精良的团队配置,不用担心基础的技术性问题,最终成片也能够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思考。所以,“有钱”和“有人”就可以做导演,这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之一。
王宝强凭《大闹天竺》拿下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导演”
当然,形式能搭建起来,内容核心能不能拿捏好,才是真正的考验能力与水平,一个人“当上了导演”和“导演出来的作品优劣”完全是两回事。郭德纲说,‘相声很简单,谁都能说两句,但能卖出票去那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用在导演这一行也适用,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如此,门槛低,是人都能进,但台阶在里面,上到高处不容易。
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好导演?
徐峥当年筹拍《泰囧》,拿着剧本游说了很多金主,希望得到投资,但最终只有光线的王长田掏了钱。而今,尽管影视仍处在寒冬期,资方越来越谨慎,但为知名演员的导演处女作买单的人,却趋之若鹜。
徐峥《泰囧》的大获成功,开启演员转型做导演的风潮
预计今年国庆档上映的拼盘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正处于筹拍阶段,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四位联合执导。开心麻花影业董事长刘洪涛透露,沈腾每天都很焦虑,因为首当导演压力非常大,但从网友的反应来看,大家都对沈腾有着莫名的信心,更担心的是章子怡的部分。
章子怡曾经以制片人的身份,出品过一部口碑与票房均不佳的《非常完美》,这一次能接下导演邀约,大概也是作为三季《我就是演员》的导师,为学员执导小品,锻炼出来的自信和勇气。只是,相比大多数演员转型的导演,用十几二十年的人生积淀,去完成自由表达的处女作来讲,《我和我的父辈》是命题作文,筹备期又短,相对难度更大,章子怡会交出一个什么样的成品呢?
章子怡导演处女作主演定下参加《演员3》的马嘉祺
最后回到论坛讨论得火热的话题,在吴京和贾玲的票房成绩面前,老一辈大导是不是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且不说抛开电影屏幕数和票价等硬性指标的变化,做对比的不公允。仅说电影本身,就有着商品和艺术品两个属性,如果以票房为标准,来衡量导演的成就,其实是得不出什么参考性的答案的,到最后无非是“得年轻人得天下”这一类正确的废话。
在文娱价值官看来,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来定输赢的,几十年以后,你还能记得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始终怀有期待的导演,就是好导演。
结语
文娱价值官认为,一个行业的人才背景,一定是越多元化越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降低了技术门槛,凸显了其他素质的重要性,而能够将最好的编剧、摄影、服道化、营销等幕后团队聚合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倾心倾力贡献才华,本身就是导演的专业壁垒。
我们也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带着更多的新想法、新创见,不断的“跨界”成为导演,经由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必将从当下的镀金时代,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原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