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五捧国际电影节大奖 学生是最大受益者

3月10日,随着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颁奖礼圆满落幕,经官方认证、评审出的获奖作品也正式公布,其中由燕京理工学院2017级摄影专业学生牛鸿业执导的作品《萤火虫》荣获“官方提名选择奖”。

3月10日,随着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颁奖礼圆满落幕,经官方认证、评审出的获奖作品也正式公布,其中由燕京理工学院2017级摄影专业学生牛鸿业执导的作品《萤火虫》荣获“官方提名选择奖”。

《萤火虫》宣传海报

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是由IMDB官方认证的电影节,也是一个月度评奖制的电影节,电影节每月都会评选出当月入围及获奖影片,最终电影节会为月度获奖的影片举办年度伦敦颁奖礼,开展研讨会、圆桌论坛等。

 

 

《萤火虫》获奖公布截图及主创团队成员(从左至右:牛鸿业、余妮嫚、张明硕)

《萤火虫》是牛鸿业在校学习期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传媒学院院长张炜教授参与编剧,摄影专业负责人孙传林博士担任指导教师,张明硕、王义恒、佘妮蔓、郭宗哲、刘家璇等同学共同参与了创作。张炜评价该部影片情感捕捉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好片子。

此次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获奖,已经是燕理传媒第5次在国际各类电影节上手捧桂冠了。2018年5月,由传媒学院教师李少华担任编剧的影片《延边少年》入围角逐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并获得短片特别提及奖。2019年5月,在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由传媒学院教师孙传林执导的电影《我要去远方》,主演魏嘉镁提名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贺云庆提名最佳男配角并顺利摘奖。在第52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我要去远方》荣获第52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Remi”奖金奖。2019年10月,由传媒学院丁海峰老师指导的电影作品《桂香街》获得第11届新西兰华语电影节“金蕨奖”优秀影片奖。

《萤火虫》主创团队合影

年轻的燕理传媒缘何能够屡屡斩获国际大奖?

“面向世界,获得国际奖项,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炜教授介绍,学生作品可以在国际舞台获奖是对学院教学理念的一次有效检验,对学生而言,只有不断获奖,获得有品质的奖,才会在就业、考研、出国时取得明显优势,对传媒学院而言,找准定位,不断发力,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是快速发展和提高知名度的法宝。

近年来,传媒学院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三美”教育出发,积极采取有力举措,打通了课堂与实践的堵点,搭建起了人才培养的“高速路”,高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传媒人才。

国际导师工作室拓宽学生视野

学院还邀请来自美英法澳等传媒行业发达国家的顶级导演、制片人、演员成立国际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专业需求个性化的设计培养方案,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开发、包装、设计和推广,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18年至今,电影《狮子王》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艾美奖导演米歇尔·布洛克,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节”执行主席乔治·博龙,法国艺术家尼克·杜拉非,日本著名演员平田康之,日本纪律片导演大野清司等相继加盟燕理传媒国际导师工作室。

与此同时,学校和海外知名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打通了出国留学的各个环节,也让燕理传媒学子与世界名校实现了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立足京津冀,传媒学院通过扩大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让学生接触行业最新讯息,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传媒学院同中影集团、汉唐影视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学生实践平台,共同开发视频,就导演、播音、摄影、编导和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实践和就业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传媒学院经常开展跨专业联合作业。仅秀水街短视频项目就有千名相关课程的学生走进秀水街进行视频拍摄和采访,并在常规视频拍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拓展,加强了商业实战与课程的融合,整合了传媒类各个专业的优势,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张炜院长表示,当前的疫情让整个传媒行业都经历着巨大的震荡,传统的电影产业快速变革升级,网络电影和网剧成为更为主流的样式,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在青年用户中占据着更加主流的位置,传媒学院产教融合最大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水平,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有充分的获得感,得到其他院校难以提供的资源、理念和技能,从而不落后于时代。

“又红又专”成为传媒人的标签

传媒学院建立伊始,就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传媒人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始终是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

《萤火虫》讲述了两个农村少年关于生活与梦想的故事,影片内容紧贴年轻人生活,传递了不甘于命运,积极向上的精神。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伟冉认为,“红”就是思想,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始终把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第一要务,“专”就是专业,学生要通过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不断提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牛鸿业介绍,虽然自己对《萤火虫》有信心,但作为一部学生作品,能在伦敦猎鹰国际电影节获奖仍超出了预期。他认为好的故事要有蕴含精神,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他能够在国际大师工作室向前辈学习知识,在产教融合大平台锤炼实践能力,在国际赛事舞台提升专业能力,这些是做好一部作品的必经之路,这些在大学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也必将受用终身。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