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悬崖之上》十个北方城市首轮点映 首波口碑开红盘

《悬崖之上》日前在哈尔滨、西安、长春等十个北方城市进行首轮点映,点映开分淘票票9.1,猫眼9.2,首波口碑开红盘。

张艺谋第一次拍谍战片,稳了? “冷峻的画风,话都不多,都是狠人!”“全程都特别紧张”“非常强的叙事节奏,毫不拖沓”“看细节的谍战片,还得是老戏骨”。《悬崖之上》日前在哈尔滨、西安、长春等十个北方城市进行首轮点映,点映开分淘票票9.1,猫眼9.2,首波口碑开红盘。

这部定档五一档的谍战大片还将在映前进行两轮点映,足以看出片方对作品质量充满信心。当然,一切表现还得等电影正式上映后才能见真章。2009年的《风声》开启国产谍战片类型创作的先声,这12年间,谍战片的作品数量并不太多,优秀的谍战片也屈指可数,此次《悬崖之上》能否成功接棒,再造谍战片高峰,是许多观众的期待。 

而钩沉影史,国产谍战片作为一种特殊片种,从过去到现在经历的类型变化也值得挖掘、观察。

《悬崖之上》,在《悬崖》之前

“在中国,谍战电影不多,这次碰到令我心动的剧本,希望能拍出特别感。”第一次接触谍战片的张艺谋选择《悬崖之上》,其实不无道理。

《悬崖之上》可以说是电视剧《悬崖》的故事前传,剧本都是由作家全勇先创作。这部在2012年播出的谍战革命剧在当年不仅收视夺冠,也斩获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质量过硬。

张嘉益、宋佳主演电视剧《悬崖》

《悬崖》成功塑造出周乙这一潜伏在敌方特务科的经典共产党特工形象,外表冷淡、孤傲,内心复杂而细腻。

他与组织上派遣的女报务员假扮夫妻,两人在老奸巨猾的特务科科长高彬的眼皮底下持续了六年的谍报工作,最后却百密一疏,陷入险境。这是一个在理想信仰中凝结着爱情与友情的悲剧故事,也被称为“泪点最多的谍战剧”,直到现在,《悬崖》在谍战戏迷心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该剧于卫视播出时周乙的结局是死于枪下,因为全勇先有写续集的计划,他对这一结局处理特别不满,之后在央视播出的版本中又修改成比较温情的开放性结局,一度引发争议。现在通过电影《悬崖之上》,周乙和高彬又回来了,也更能看清《悬崖》系列人物和故事的全貌。不过没看过《悬崖》的观众也不必担心看不懂电影,因为这个故事是全新原创。

《悬崖之上》以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为主线,他们被派往东北哈尔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特务科长高彬掌握他们的部分线索,而卧底在特务科的周乙则要暗自为他们保驾护航。 

相比电视剧主要围绕周乙展开故事,电影则采用群像视角,张艺谋说:“在群像中把每个角色塑造好是很难的,是对导演功力的一种考验,需要面面俱到,更要画龙点睛。”

张艺谋一直喜欢挑战没有拍过的题材和类型,尽量让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影》尝试黑白色彩,《坚如磐石》是他第一次拍警匪片,《悬崖之上》既是他第一次拍谍战片,在视觉上也很有特色,全片一直在下雪。

在《影》和《一秒钟》中,张艺谋在叙事方法和节奏上都追求凝练利落,删繁就简,在《悬崖之上》的首波观众口碑中,也不乏这样的评价。

“我希望在冰天雪地的氛围中去强调人和人剑拔弩张的悬疑关系,体现出人性的魅力”,这是张艺谋的创作初衷。同样,编剧全勇先也提出,《悬崖之上》和普通谍战片的区别,就是在于对人的复杂性的深入刻画。 

这种人性的复杂魅力源于共产党特工这群无名英雄的坚定信仰,正如“乌特拉”在俄语里的意思——“黎明”。也如电影《风声》所指明的:“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从“反特片”到“谍战片”

国产谍战片的“前身”是反特片,概念说法的不同,实际上是反映出社会时代的文化变迁。 1949年上映的电影《无形的战线》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反特片。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全面巩固新生政权,防止敌特、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反特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反特片也成为政治宣传的片种。《无形的战线》引领起《山间铃响马帮来》《国庆十点钟》《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特片的第一波创作高潮。

到了80年代,反特片逐渐学习海外间谍片的美学风格,加入爱情、亲情、惊悚、动作等题材元素,丰富影片的人文关怀和娱乐效果,《雾都茫茫》《神女峰的迷雾》《神秘的大佛》《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是其中代表。

随着第五代导演崛起,反特片或惊险片因为缺乏市场热度,创作也陷入困境。直到2009年的《风声》以“中国首部谍战巨制”的口号横空出世,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娱乐性的“谍战片”代替了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反特片”。

“谍战热”最先从电视剧开始燃烧,2006年的《暗算》和2009年的《潜伏》的热播将谍战剧推向大众关注的顶峰,这两部谍战剧在豆瓣分别拿下9.4和9.0的高分。与《潜伏》同年出现的电影《风声》则在国庆档2.5亿的总票房中独得1.5亿,豆瓣评分8.3,也是目前国产/合拍谍战片里的最高分之作。

2009年的《潜伏》和《风声》引领谍战题材热潮

《暗算》《风声》原著作者麦家曾说:“跟风是我们创作界的一大悲哀,谍战剧火了,大家就蜂拥而上,肯定不是喜事。”在《暗算》《潜伏》过后,虽然谍战剧作品数量出现扎堆现象,但热度却没有大幅衰退。 

《黎明之前》《悬崖》《红色》《北平无战事》《风筝》等同类型佳作涌现。胡歌、李易峰、黄轩等相对年轻的演员也参与到谍战剧中,《伪装者》《麻雀》《瞄准》《隐秘而伟大》等为谍战剧带来新的流量和活力。

而在《风声》过后,短期内在大银幕上的确出现了一批谍战题材电影,但质量参差不齐,谍战片也没有变成受到市场欢迎的主流类型。据1905电影网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上映的15部国产/合拍谍战片中,有10部豆瓣评分均低于6分,观众评价不及格。

《风声》上映后,导演、编剧陈国富就曾预判:“国产谍战片成不了一个趋势,难以想象会形成一种风潮。因为谍战电视剧已经一窝蜂,在电影里应该不会再发生。

《风声》之后还有不少谍战片上映,但要是不卖座,大家就都傻眼了。”事实果真如此,2017年的电影《密战》翻拍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因为改编失败,口碑和票房都失利,自此谍战片也在国内电影市场进入疲倦期,甚至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此次《悬崖之上》的出现,才填补了这段空白。

《密战》后的国产谍战片陷入停滞期

《风声》后的谍战影像

谍战片有多难拍?谍战类型对剧本要求较高,故事要建立起持续吸引观众的悬念感,要严密展现特务和反特务工作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不能凭空创作,既要符合历史实际,也要制造戏剧性看点。

谍战剧在国内拥有相当稳定的受众群,可以用较长的时间篇幅编织起扎实的故事脉络,而谍战片的情节模式往往比较相似,很多创作者容易向制式化靠拢,或粗制滥造,或照猫画虎,或难以突破创新。

《风声》过后11年,它依然是国产谍战片类型化程度最高的一部,目前没有哪部已上映作品可以超越。 它在创作上的成功便是紧紧围绕“谁是老鬼”这一谜题铺展开悬念,持续索引观众寻找谜底,并在密闭空间中塑造出彩的群像。尤其是关键角色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双女主搭配,在以男性为主的谍战角色系统中尤为出挑,她们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丰满了谍战片的精神内涵。

另外,电影对多种酷刑、暴力的展示,强化了敌人的残暴和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也有效刺激到观众。

《风声》之后,有一批身处一线的知名导演也加入到谍战片的创作中。《无间道》的编剧麦兆辉和庄文强一同打造《听风者》,可惜爱情戏掠夺了谍战主线,类型走形。

导演徐克用3D现代化技术和奇观化的文本打造新版《智取威虎山》,许鞍华用文艺朴实的电影语言拍摄《明月几时有》,程耳则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将谍战元素与强烈的作者风格、具有实验性的手法相结合。 

这些作品收获的评价都不低,不过谍战都是以次要类型的形态融入到他们对战争革命历史的宏大书写中,不占主轴。 

谍战片同样十分考验饰演特务演员的演技,他们需要训练动作戏,当进入“戏中戏”的表演情境,扮演之扮演的身份变化和情绪态度的细微转变都要拿捏得当。

谍战片对演技有要求,也为演员提供了创造出好表演的舞台。《风声》里的周迅与李冰冰以扣人心弦的双姝对决同时获得不少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和奖项。黄晓明和苏有朋也都颠覆了过往的角色形象,带来具有新鲜感的表现。 

从《谍海风云》到《兰心大剧院》,巩俐两度演绎谍战片。她在《兰心大剧院》中同时扮演明星演员和杀手间谍,巩俐说这样的角色“有挑战性,有专业性,是百年一遇的好角色”。影片也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兰心大剧院》巩俐饰演间谍

《悬崖之上》选取的主演张译、于和伟、秦海璐、倪大红都是实力强劲的演员。从目前曝光的片段看,张译受刑时的惨状,秦海璐的失声痛哭,于和伟眉眼之间演绎出的暧昧感,都具表现亮点。

随着近年来主旋律题材电影的飘红,《悬崖之上》之后,还有高群书导演的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的《刀尖》以及程耳自编自导的《无名》,将在大银幕上续接谍战片这一类型。 

《无名》出品人于冬表示,谍战这种特殊题材很难拍,需要很长时间来准备,影片将聚焦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导演会用更加艺术化、现代化的手法来展现这个与毒蛇共舞的危险故事,让大家看到一部“充满智慧、充满信念、充满信仰”的电影。

从“风声”响起,再从“悬崖之上”前行,无论国产谍战影像能否卷起类型浪潮,都希望能多出好作品。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