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教育 / 正文

“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担任主持。

2021年5月20日,“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季第十五讲,邀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于云端开讲。继续延续和推进后疫情与智能时代下戏剧影视学术的前沿理论热点,在B站、腾讯会议和快手同步直播。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开始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常务理事侯迎忠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胡智锋教授发表了题为《关于传媒学术研究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从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与术的关系、成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如何提升传媒学术质量,这是一个迫切紧要的问题。他从全球视野和本土建构的角度,围绕传媒学术价值观与方法论,传媒学术研究学与术的关系,传媒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标准、评定比准和评价标尺等问题展开话题。

胡智锋首先讨论的是传媒学术研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文化软实力是提升的关键,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一方面要各种形象的文化产品、艺术产品去输出;另一方面需要高端的学术支撑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支撑中国和平崛起。对此,胡智锋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考虑:第一,传媒学术要有大国文化的价值担当,要服务国家战略;第二,对接传媒行业,要有理性思考的价值担当;第三,关于价值观的确认,传媒学术自身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包括双重主体性的建构——传媒学术的主体性、中国传媒的主体性。

其次,胡智锋分享了关于“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学更多指的是学识、学理和学术体系,它更多是偏形而上的一种道,而术更多的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更接近形而下的器。根据这种方法,胡智锋将学和术的关系,梳理成四种关系,即有学无术,有术无学,不学无术,和有学有术。“有学无术”是指大量的传媒学者有好的学问和学养,但学术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有术无学”是指很多学者特别善于利用平台和机会拿下很多项目并且也很善于把自己有限的一点积累充分的释放出来,但是担任高职没有太多精力钻研学术本身。“不学无术”是既没有学养,也没有招数和办法。“有学有术”是既有丰沛的学术素养和沉淀,同时又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呈现和实现。

最后,胡智锋提出“四有”作为选择和推出优秀传媒学术成果的标准,即“有种”“有货”“有料”“有趣”。成果被淘汰也是集中在四个问题,第一是炒冷饭、第二是掉书袋、第三是赶时髦、第四是不到位。他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面临着软实力提升的需要,学术性提升的时代需求,传媒学术理应担当起应有的时代和国家的使命,理应站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以及推动中国传媒健康良性发展的高度,以更加自觉的价值观,更加有效的方法论,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在自身的思想力、规范性和表达力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如此,传媒学术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赢得足够的尊重。

演讲结束后,胡智锋教授针对网友所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而细致的解答。在周星教授的精彩总结后,讲座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