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海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讲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说: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总书记说的柳青是谁?可能除了读过中文系的人,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作家柳青。柳青是否仅仅属于那个时代?柳青是否应该被了解?电影《柳青》的导演田波在讲到自己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高难度的传记电影时,讲到了他的初衷:我身为陕西人,一边为“文学陕军”的成就自豪,一边又为柳青感到伤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把他遗忘了,他曾在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时候,决然辞掉北京优厚的干部待遇,居家落户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这一扎下去就是14年,这在中国文艺界没有第二个人。我拍这部电影也是希望把这位为人民书写的伟大作家的精神内核奉献给观众。看过电影《柳青》,我们也许能够明白为什么总书记要讲到这样一位渐行渐远的作家。
作家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在国内本不多见,而柳青的经历又跨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增加了艺术表现上的难度。“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是柳青的创作态度,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生都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保持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他的人生原则是实事求是,这个原则不管是在面临创作的巨大困难还是国家遭遇巨大的灾难时,都从来没有动摇过。著名编剧芦苇说:“柳青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他是伟大的作家,把他拍真实了就有意义。”电影中的柳青说:艺术的永恒是细节的永恒。电影《柳青》正是通过诸多细节全方位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柳青。
从此和你在一起
知识分子无法代表农民,柳青就设法把自己“变成”农民。电影《柳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柳青刚刚到皇甫村时,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干部模样的柳青,很难接受他,都觉得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后来柳青为了和老百姓真正地打成一片,把自己的穿着、头型都换成和当地老百姓一模一样的了,当他掀开和他们同款的帽子露出和当地老百姓同样的头型时,大家都禁不住哈哈大笑。在理发店,当他的头发落地时,欢快的音乐同时响起,我们能感觉到柳青对自己这个转变是非常得意的。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俺就想粘着你嘛”,这是柳青对老百姓真实情感的准确表达,“粘”是非常地道的关中语言,一个“粘”字,不仅表现出了柳青特别渴望主动和老百姓交朋友,也体现出了他们之间那种由陌生疏离到亲密无间的深刻转变。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和你在一起》中第一个段落是这样的:走近你走近你 跨越那所有的距离 感受你的每个脚印 心中的悲喜 我的人生从此和你 在一起。词作者钟国兴说他写的就是柳青内心的独白。柳青把与群众的感同身受作为处理群众关系的标准,他说过:这就是说,首先要看群众以为痛苦的,我是不是以为痛苦,群众觉得愉快的,我是不是觉得愉快。柳青就把自己看作老百姓,看作人民群众的一员。在长安县的14年里,柳青想尽办法与群众在一起,想群众之所思,帮群众之所难,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苦。2017年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明回忆:我几次到皇甫村拜访柳青时,我们的谈话常常被不断的来客所中断。社员们有的来报告生产队上的喜讯,有的和他来商议具体的工作,还有的是发生了纠纷,来请他评议调解,有的遇到了某些解不开的“疙瘩”,请他分析帮助……柳青总是耐心地帮助农民朋友,队干部、社员们总是愁着来、喜着去,甚至有的两口子面红耳赤地吵着嘴来,走时却高高兴兴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终其一生坚持实事求是
柳青说过:实事求是,有的时候比较容易,有的时候不容易,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要牺牲生命。要坚持实事求是,有时剩下一个人了,也要坚持,不动摇,要坚持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我看来,不符合实事求是,是带着市侩哲学气息的。在电影《柳青》中,当合作社的主任王家斌遭遇挫折向柳青发问:我们实事求是为什么?柳青说:我们做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又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大跃进”时,眼瞅着玉米烂在地里收不上来,大雨滂沱中,柳青拖着生病的身体,坚决让社员们加班把玉米收了上来,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正因为,柳青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才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抉择。这一场雨戏,也成为这部电影中的华彩乐章。“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柳青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柳青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他14岁阅读《共产党宣言》,37岁组织领导皇甫村农业合作化,直至晚年,仍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得更美好,如何让人民更幸福。他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这篇文章后来几经辗转,1979年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柳青在病重时给陕西的青年文学工作者作了一个录音讲话——《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他对青年朋友们说道:我希望同志们从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伟大的人格是超时空的
《柳青》这部电影拍摄了整整6年,剧本大改了几十次,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机记录下了田波导演和柳青的扮演者成泰燊的一段对话:导演问成泰燊,你说柳青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成泰燊脱口而出:他人啊!对于柳青这个人,成泰燊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柳青仅仅属于那个时代,很狭隘的一个作家,我就不敢演。但是通过不断地了解柳青、靠近柳青,他发现了柳青身上那种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如果说柳青最大的特点是纯粹,那么我们在《柳青》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虔诚。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有16000多块钱,柳青的爱人马葳拿到汇款单之后异常兴奋。她对孩子们说,1斤鸡蛋8分钱,这能买多少啊!孩子们也兴奋地大叫:有肉吃了。但是柳青却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修建机械厂和医院。当中青社的编辑王维玲来到柳青的家里看到孩子们吃的稀粥,都捞不上多少米粒时,他怒斥柳青:你太过分了,家里的日子都过成什么样了?为什么不留下一点稿费给家里改善生活。柳青说:捐款是来皇甫村之前就作出的决定,留一分钱就不是全部了。家里的生活过得艰苦,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好处。就是这次见面,他又和中青社预支了7000块钱,给皇甫村拉上了电。王维玲问他:村里拉电的事你非得管吗?柳青说:凡是百姓的事我都得管。这预支的7000块钱,因为中断了创作,直到很多年之后柳青才用《创业史》第二部(上)的稿费还上了。那一天他开心地说:终于不欠国家钱了。其实这7000块钱对柳青个人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当王曲公社的书记和柳青抱怨工作实在太难搞了,柳青极其罕见地发了一通火,他说:你遇事就难难难,那创业本来就难吗?不难要我们干什么?路遥把柳青奉为自己的文学“教父”,他在《病危中的柳青》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哦,尊敬的柳青同志,面对着病危中的你,我们简直连一句安慰你的话也说不出口来;你已经孱弱到了这个样子,但你比我们任何人都活的坚强。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站在你的病榻前面吧,向你致以深深的、但绝不是最后的敬意,请你相信,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他从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顽强进取精神中,接受过一些有益的教导,他就不会用鼾声去回答生活的要求。柳青去世4年后的1982年,著名诗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来到皇甫村为柳青扫墓,在纪念柳青的诗里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柳青所处和他笔下那个时代可能距离我们有点遥远,但柳青在那个时代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却是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等单位重磅推出人物传记电影《柳青》,是向在我们党百年历史上涌现出的那些艰辛探索、忘我付出,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致敬。(作者:张丹丹)
《学习时报》(2021年05月2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