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速度与激情9》在国内表现不如人意之后,另一部好莱坞热门电影《寂静之地2》也没能在国内市场掀起大的波澜。
上映5天后,《寂静之地2》在内地市场斩获1.23亿票房,时光网观众评分6.9分,豆瓣观众评分6.8分。
前作《寂静之地》的内地票房为2.2亿,时光网评分为7.0分,豆瓣评分6.3分。
而《寂静之地》系列在IMDb的评分分别为7.5分、8.0分(《寂静之地2》近期在北美市场的表现也堪称优异),中外观众对该片的评价差距明显。
《寂静之地》系列为什么在国内观众的评价中拿不到高分?漏洞太多,还是文化差异?本期的吐槽大会时光编辑部准备一起讨论下这个问题。
《寂静之地》系列为何在中国评分不高?
惊悚片天然“低人一等”?(羊羊)
1、国内观众没有观看惊悚片的传统
在北美市场,惊悚片是一个每年都能出票房黑马的类型,但这类电影往往含灵异、暴力、色情等元素较多,很少引进到国内院线。内地创作的惊悚片又大多成本极低、粗制滥造,为多数观众所不屑。所以国内观众并没有形成在影院看惊悚片的习惯。
《寂静之地》系列作为怪兽惊悚片,有很多反类型的设计,比如怪兽的出场频率很低,重在营造氛围。惊悚片资深影迷可能会觉得新鲜有趣,低频影院观众则难免感到有些不符合预期。
2、观众潜意识里,惊悚片类型天然“低人一等”
就像读严肃文学的读者往往瞧不起网络文学一样,在电影观众心中也难免有一条鄙视链。好莱坞惊悚片多为B级片,即便喜欢,多数观众恐怕也不会给这类电影打太高的分数。
3、高概念,必然漏洞较多
高概念电影必然会有漏洞,而且仔细找,会发现漏洞多到数不清。就像没有人能拍出一部完美的时间旅行电影一样,《寂静之地》系列选择打造一个“无声的世界”,被挑bug是不可避免的。
4、代入感强,对编导要求更高
代入感强应该是对影片的夸赞,但观众代入感强也会产生副作用,比如会一直思考“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采取哪种行动”。观众如果认为编剧的的设计不如自己的想法高明,对影片的评价一定会有所降低。
客观讲,惊悚片的代入感普遍是很强的,副作用也很明显。
5、美式家庭观念不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
中美家庭观念都很强,但具体内涵又差别很大。《寂静之地》系列中,爷爷奶奶辈的角色是缺失的,主人公从没想过去找他们或救他们。家庭的核心是孩子,一个家庭内有多个“熊孩子”,而且还不嫌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继续生。
设想一下,如果《寂静之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家庭可能就要带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七大姑八大姨,每个家庭“熊孩子”的数量不会这么多,父母对熊孩子的态度可能也不会这么饱含柔情……总之美式家庭对中国观众来说还是有很多文化隔阂的。
如果主角换成年轻的俊男美女,也许会更符合中国观众对商业片的期待。
爱上《寂静之地》需要一定的阅片量(小伙纸)
补充一下刚羊羊的观点,普通人(非高频电影观众)对于某领域的创新接受度一般要慢半拍,当他们不明白的时候,潜意识的恐惧会让人无意识地产生反弹,自己搞不懂又想表达几句,脱口而出那就是批评或者不接受,这是个很微妙的大众心理。
譬如2007年iPhone刚推出时,多少人嘲笑这个没有键盘的手机(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具备对移动设备触屏的前瞻能力)。甚至电影版《欲望都市》都有桥段笑话它,但如今几乎所有手机都是iPhone的跟风者。
同样是iPhone,当年推出扁平化图标设计时,又是一堆人骂丑,如今不仅是手机,很多商品logo都是扁平化设计。
并没有瞧不起非影迷观众的意思,对一件事物的了解是需要花费时间,没看过上百部惊悚、恐怖片观众短时间领略不到《寂静之地》创新设定的好,只好把火力集中在吐槽高概念的漏洞,也是正常现象。
但欧美观众中影迷比例高,受过惊悚片文化熏陶的人多,懂行的观众就多,分数就比国内高。
大家谈到的惊悚恐怖片的阅片经历、电影视听语言和设定的创新。还有个观点想补充下,《寂静之地》系列是涉及到了残障人士视角的。电影里米莉森·西蒙斯扮演的女儿雷根是聋哑人,不少画面是从她无声的视角讲述故事的,而且刚好是她发现了怪物的弱点,是个核心角色。
在国内,残障人士因为设施不够完备很少出街,他们很少出现大众的视野,从他们的视角拍的国产电影感就更少了,国内观众普遍对《寂静之地》中这个点没有感同身受。
同样的口碑分裂出现在《海底总动员2》,国内观众认为这部片没啥新意,如果你能理解它也是从残障人士视角讲故事,就会对影片评价高一些,别忘了具有健忘症的多莉以及声呐出问题的白鲸、近视眼鲸鲨都是残障人士。
观众对逻辑漏洞特别敏感(八不半)
1、国内观众的观影倾向普遍存在重故事性、逻辑感,而轻“视听元素、声画关系”的艺术表达。大多数人天然地认为电影就是纯粹的讲故事、有矛盾、表现冲突,追求所谓的戏剧性,所以遇到逻辑不通的地方,便会放大这些bug,彰显自己对叙事漏洞的明察秋毫。
另外,在充斥大量对白的国产影视剧的“喂养”下形成的观影习惯,以及根深蒂固的情节剧的情结,使得国内观众对于《寂静之地》这类剧情简洁,节奏略微缓慢,靠情绪、环境、气氛营造的恐怖片,耐心不足。加上影片篇幅短小,可能感到意犹未尽,没有获得故事带来的刺激和满足。
2、当下国内电影的众多评论,主要还是围绕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声、光、色等视听层面的欣赏只局限于小众的专业领域。观片量不多的普通观众更是唯故事论,认为影片内容的地位远高于形式,导致对一些艺术形式的表达不太敏感,而《寂静》系列恰是视听形式较内容更为突出的一类。
3、与去年口碑较好的惊悚片《隐形人》(时光评分7.3)对比,《寂静》系列以声效元素制造惊悚、恐怖,而《隐形人》科幻感的视效刺激和丰富的讨论议题(女权、婚姻等)却容易被观众买账。对于观影类型比较狭窄、单一的国内观众而言,声效制造的惊悚远不如视觉感官刺激这类更为大众的形式在国内更受欢迎。
《寂静之地》系列的优点和缺点
(羊羊)
优点:一,“不能出声”的游戏规则新颖有趣;二,影片视听语言的运用算水准之上,紧张感、惊吓度都很高。
缺点:“高概念”留白太多,故事没讲圆,仔细回味的话漏洞较多
(小伙纸)
优点:以怪兽为反派的科幻惊悚片里,这个系列设定上玩出了新意。最突出的就是“感官剥夺”的设定,人类角色发出声音就要被袭击,会倒逼编导侧用于用声音语言讲述故事,而不是纯靠对白推进剧情。
影片进行到扣人心弦处,银幕内外会统一形成安静的氛围,在电影院留心过的观众应该能体会这一点。银幕里角色保持安静是为了生存,银幕外观众不由自主保持安静是为角色揪心。
这样的观影体验不是所有惊悚片都能给予的。
第二个优点是,约翰·卡拉辛斯基作为演员平平无奇,但导演处女作就能一鸣惊人,这种反差带来的惊喜,也给影片加分很多。如果《寂静之地》是恐怖片大拿温子仁拍出来的,大家会觉得还行吧,但一个在情景喜剧里当配角的家伙,却能在惊悚片套路几乎都被玩过的情况下,拍出新意来,懂电影的影迷能不为他鼓掌吗?
第三就是片子也比较短,故事简洁,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缺点:高概念惊悚片总有漏洞,甚至只要是虚构的故事都能找出漏洞,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一样。比如恐怖片里主角作死的行为,一方面观众开的是上帝视角,主角则是第一人称,主角的特定恐怖情境下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么说吧,观众确实可以嘲笑过的主角一些行为,但换成观众成为故事的主角,说不定死的比主角还早。
另一方面,编导是需要通过设定矛盾冲突推进剧情的,怎么“折磨”观众怎么来,如果角色一个个聪明过人,两三下干掉怪物或者鬼,故事5分钟就会结束。
(八不半)
优点:影片故事背景的设定或者叫“游戏规则”具有新意,声音元素参与叙事,声画表达的形式富有电影感。剧情节奏靠影像、环境气氛、人物情绪推进,而非传统的靠对白、旁白等进行交代、叙事。虽然故事设定和细节有很多争议的bug,但视听语言营造的电影感更为突出和新鲜,弥补了诸多剧情的漏洞。
对女儿听障人士的设定比较巧妙。女儿失去助听器下的无声世界与危机四伏的自然世界,在不同视点的切换中交叉呈现,一动一静,更具有强烈的紧张感、刺激感。另外,艾米莉·布朗特的表演为影片添彩,紧绷的状态和情绪,面对怪兽无畏的镇定,形成与怪兽激烈对抗的气氛,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缺点:故事背景设定有些粗糙,有新意但经不起推敲,对于怪兽的刻画比较模糊,惊悚世界的高概念有些强行植入,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太过明显,许多情节解释匮乏。比如:为何女主不顾安危要怀孕生子;不会游泳的怪兽为何能将人类逼到末日绝境;唯一可对抗怪兽的电磁音效竟靠听障女孩偶然得知,研究人员和军方等能扛的力量却销声匿迹等。
《寂静之地2》比前作更好还是更差?
更差!(羊羊)
个人认为《寂静之地2》的质量不及前作。续集在制作和视听方面与前作水准相当,但续集只有感官刺激,没有情感冲击。前作中,父亲的牺牲,母亲生产时的痛苦等都是很具情感冲击力的设计,续集中没有可以对标的情节。
另外,续集原本有机会补足前作“高概念”的留白,但编导浪费了这个机会,前作没讲清楚的许多问题,续集继续搁置。仔细思考,漏洞或者疑问依然很多。
比如,怪兽是从天而降的,又怕水,全球七大洲都有空投怪物吗?岛上、船上幸存的人类应该有很多吧?
很多人已经见识了怪兽怕水的弱点,为何不通过通讯手段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电台只用来放歌太浪费了吧?
父亲死后,一家人依旧没选在瀑布边(可以干扰怪兽的听觉)生活,而是选择最危险的长途旅行?一母三子,还有一个婴儿,有点自寻死路的嫌疑。
就算不住在瀑布边,住在离药店等补给点近的地方是否也更方便些?
续集的叙事动力完全来自“熊孩子”的“作”,一“作”就把怪物招来……这要是国产片,“熊孩子们”又要受到口诛笔伐了。
略差!(小伙纸)
简单地说,第二集的紧张感还在,但新鲜感没了,比第一集时要略差,但还是在水准之上。
编导显然想拍第三集,这一集像是过渡的故事,没有把核心矛盾——如何干掉怪物快速推进,还是落在如何求生存的设定里。于是故事看起来是重复的,还好导演的剪辑、演员的表演水平还在,还是能把观众按在座位上,但就是每一场戏的结局都能猜到。
打平!(八不半)
整体而言,第二部与第一部水准相当,但缺少了第一部创意的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同时对怪兽的未知恐惧感降低。而新鲜感缺失后,剧情的薄弱设定和世界观bug便会凸显。
第一部侧重刻画父母对战怪兽,第二部明显转向儿女力量的呈现,算是一种延承和升级。第二部中,母亲、女儿、儿子、朋友几条线,从分别并行到最终合并为两条线,在平行剪辑、交叉叙事中层层递进,最终到高潮。惊悚感、紧张感从第一部中凭借声画刺激、怪兽未知的恐惧来营造,到第二部中表现为多线叙事、最终交织爆发而产生。
另外,叙事空间从第一部主要围绕小屋、玉米地展开,到第二部走向更加多元的危险境地,空间场景更为丰富:废弃的工厂、密闭的铁罐、怪兽袭击后的火车、暗夜的码头、安全的孤岛等。从这一角度来看,第二部观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