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的电影没排期,有排期的却不想看。”这似乎成为今年端午档不少观众的心声。
三天的端午节档期中,容纳了超过16部电影,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头一遭。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一家电影院的有效营业时间里,按顺序将上述16部电影从头到尾播放一遍需要两天。而事实上,随着部分头部电影的重复排片,也注定了这个档期内半数电影会出现缺少排片的情况。
扎堆上映的现象,在今年格外明显。
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电影档期——春节档为例,2018年、2019年、2021年(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没有春节档)三年,春节假期七天中,总排片量分别为6部、8部、7部。相比之下,今年清明档集中上映了10部电影、五一档上映了12部,甚至连六一档都上映了8部。在这种背景下,日常上映影片数量则少的可怜。
电影上映是赶集吗,为什么要扎堆?
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洗牌。重磅电影在假期上映,是业内默认的最佳选择。以往几大电影公司会衡量利弊,避免出现过分拥堵,将主推内容定在不同假期,此外中小公司往往会“自觉”避开热门档期,以免成为“炮灰”。
但近年来,传统五大电影公司话语权下降,原本的排片默契不复存在,华谊兄弟从去年开始就不断缺席重要档期。对应的是新势力崛起,以宁浩、徐峥为代表的欢喜传媒,以沈腾为标志性符号的开心麻花,土豆网前CEO王微二次创业的追光动画,以及互联网平台淘票票、猫眼的介入,对电影行业次序进行了重构。新旧文化碰撞的电影江湖,就像是缺少了武林盟主的混沌时期,群雄割据,心思各异,谁也不想放过每一个“大档期”。
过去十年中,中国电影总票房完成了从100亿元到640亿元的跃进,国产片票房成绩从57亿元跨越至411亿元。2019年,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全年观影人次达17亿。这值得每一个电影人骄傲,但也值得所有人反思:国产片日益辉煌的现在,为何电影片方却没有勇气放弃“大档期”?
成就一部爆款电影,从来都不是因为档期,《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首日排片仅为7.8%,上映第四天以14%的排片拿下31%的票房;《战狼2》于2017年7月27日(周四)上映,首日票房未破亿元;今年5月21日(周五)《速度与激情9》上映,首日票房2.83亿元。
好的档期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内容才是1,其余因素都只是后面的0,制片公司与其费尽心思挤入“大档期”,不如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打磨作品。因为,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的电影人,观众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