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夜晚,带着家人、朋友一起走村串屯,或骑自行车或步行,追着电影放映员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已成为遥远记忆里的乡愁。对于“50后”“60后”“70后”而言,露天电影仿佛是人生记忆中的文化印记。电影放映员就是那个年代文化传播战线的“偶像”。家住石各庄镇敖东村的老党员李德余就是这样的“偶像”。
“那时候,每一场电影都非常好看,每一部电影都是经典,我至今仍然记得《上甘岭》《英雄儿女》《红日》……有些电影村民会连续看上好几遍,在本村看完了,到我们电影队打听下一场去哪儿放,到时叫上三两好友再去看,百看不厌……”今年76岁的李德余谈起21年的电影放映经历滔滔不绝。
与电影放映结缘要从李德余入伍讲起。1965年,李德余参军入伍,一年后因在文艺方面有特长进入师政治部电影放映队工作,担任电影放映员。1967年,22岁的李德余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封入党申请书。
如今已经有50多年党龄的李德余回忆起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心中激动。组织考察期间,他不仅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而且积极接受组织安排,在大同的基层连队煤矿工作时不畏困难,对待电影放映工作精益求精,高标准完成上级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
1970年,25岁的李德余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石各庄。当时,乡公社正要成立一支电影队,考虑到放映电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需要有经验的人来牵头,李德余再合适不过。到石各庄公社工作后,李德余先后担任文化站站长、公社电影队队长,并继续负责公社的电影放映工作,经常下村入户。
经年累月地放映电影,李德余成为了大家的“老熟人”。他说:“小孩儿一见到我的车,就会开心地大喊‘放电影的来了’。电影放完,又会追问我什么时候再放,或者扯着我的衣角央求我再多放一部。”
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农村文化生活不再是电影一枝独秀。1991年,由于电视的普及、文化生活的丰富,武清电影放映队也渐渐全部取消了。石各庄取消了电影放映队后,李德余转任到新的岗位,在石各庄地膜厂工作了9年后,回到村里担任图书管理员。
“工作了这么多年,最难忘的还是担任电影放映员的那段经历,尤其是那些红色电影更是陪伴我走过了最深最长的路。” 说到以前放电影的经历,李德余滔滔不绝,他说:“现在网络发达了,人们在手机上不仅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新鲜事,也可以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到电影院看时下热播的大片。以前在放映点放电影时,附近十里八村都来看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这个侧面,也体现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了。”
或许,电影对于李德余来说,不仅仅是曾经的一份工作,一种经历,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见证祖国不断发展的情怀。李德余说自己有幸见证了这么多年基层电影放映、观看的发展变化,切身体会到了祖国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内心深处满是自豪和欣慰。
前不久,石各庄镇党委为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李德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入党的初心和在党50余年的经历、感悟,特别是放映和观看电影的今昔对比,在感慨眼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勉励年青一代要努力拼搏、不负时代。
敖东村“一肩挑”马玉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镇里的指导下,我们村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李大爷经常给党员、群众讲红色故事、红色电影,分享自己入党时的感受。”他还主动给村里的孩子们讲党史,期间结合一些电影情节,孩子们特别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