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将于7月1日全国公映。6月29日,电影《1921》出品人程武,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携演员代表张超、耿乐、史彭元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电影《1921》专家研讨会,同时面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学生进行了放映。
研讨会围绕主题“用青春点燃青春”展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中央党校出版集团总经理崔宪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沈传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曾毅,《学习时报》编辑张丹丹,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出席了研讨会。专家们对于影片用创新视角还原百年前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事件以及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力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称赞电影《1921》:“做到了将严肃的党史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观众产生共情。”
观影活动结束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的学子们表示深受触动,称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激发了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有学生表示对影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所传递出的青春气息感到惊喜。“感受了百年之前的他们其实跟我是同龄人,他们为信仰而生,又为信仰而死,表现出的信仰的力量非常触动我。”同时学生们还表示:“《1921》将党史内容和青春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看这部影片既获得了党史教育,又极具观赏性。”还有不少学生在看完电影后对党深情告白:“更加体会到了建党的不易,感受到了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921》“用青春点燃青春”扣题“一百年正青春”
党史研究专家惊喜影片史实考究精细程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党中央培训全国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学校,是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电影《1921》此次走进中央党校,是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刻,党史研究和艺术实践的一次现实结合。作为影片的监制兼导演,黄建新对此倍感激动又肩负压力:“带着一部讲述党史的影片到中央党校来,就像赶考。”
研讨会伊始,电影《1921》出品人程武先生致辞,分享了打造《1921》的初衷:“在建党百年之际,如何提炼出其中的时代精神,以一瞬应百年,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信心、更强的动力,这是时代给予中国电影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研讨会主题围绕着“用青春点燃青春”展开,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这样阐释这个主题:“‘用青春点燃青春’衔接起百年前和当下百年变局,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应。”围绕这个主题,在场的领导、专家及主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一个问题“怎样理解影片的现实意义”递给了黄建新导演,黄导结合此前观影场一个观众的发言动情阐释道:“那天电影放完了,现场一个小孩说‘一百年前我们没有自己的火柴,但是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火箭’,他感受到了我们想表达的东西。中国最优秀的精神代表、领路人,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对我们今天能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电影的拍摄方法,努力地用电影的方法去表现、去接近、去触摸人物,寻找到他们的精神轨迹,用电影的方法多方面维度表达出来,让观众产生联想、产生力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沈传亮是党史研究专家,他对《1921》中挖掘到的史实细节感到惊喜,“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并表示“《1921》背后对中共元年的诠释,包括电影挖掘了很多历史的细节,让很多专家都自叹不如。”对影片以“一大”代表作为主体来展开1921年的叙事角度,沈传亮表示:“这些人的年龄很年轻,恰恰跟“一百年正青春”的主题非常契合。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能够肩负起这个使命,就是表示选择很关键,但能不能坚持下去,就是信念。我觉得《1921》就传递出了这个信念。”《1921》编剧余曦对影片诸多史料细节设计幕后的含义解释道:“希望影片能阐释出当时尝试过这么多道路以后,只有选择一条新路,就是共产主义的必要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曾毅,是中央党校热门公开课的主讲人,主讲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她结合对电影《1921》的感受和自己对党史的专业研究以三个关键词展开了论述。第一个是“初心”,这既是黄建新导演领衔的主创团队对电影艺术极具考究的创作初心,更是百年大党一路走来从未变过的初心。第二个是“担当”,影片表现的早期共产党人就有坚持人民立场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恰是我们党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法宝。第三个词是“传承”,研讨会当日恰逢“七一勋章获得者”首次公布,曾毅表示:“这些获得奖章的人,有扎根在山区的人民教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家、战功赫赫的老兵、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等,这些人虽然来自各行各业的战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从这些人的身上也能够看出来,共产党人从1921到2021,从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到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共产党人,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让《1921》能够连接屏幕外的圈层和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并且能够有一种心与心的互动,能够把共产党人身上这种金子般的品格激发出来,这就是传承的内涵。”
对于影片是怎么做到让现在的年轻人与百年前的年轻人产生共鸣,联合导演郑大圣谈道:“我们一再跟年轻人说,回到一百年前,先辈们就是年轻人。毛泽东还未成为未来领袖,我们要让每个人回到他们当时的当下。所有的演员都有一个自然反应,减去现在的一百年,他们就是“90后”、“00后”。因此我们选的演员都年龄相仿,所以他们接到角色自动减去一百年,迅速就产生了一个跨时空地对应。”制片人任宁对此补充道“我们要尊重历史人物,找到他们当下的年龄感、性格状态、精神追求,从形象上、年龄上、精神气的呼应上,我们都希望角色能更贴近历史人物。”
《学习时报》资深编辑张丹丹对主旋律影视非常有研究和心得,对电影《1921》她表示最突出的感受是:“总书记前一段时间集体学习的时候讲‘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以往主旋律的影片可信、可敬两点做的很好,但是可爱非常难。但我看《1921》先辈的形象,这三者都是具备的。我看了以后所有人物形象给我的感受都非常可爱。”
研讨会最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总结发言,对电影《1921》赞赏有加:“电影《1921》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好作品。党史是严肃的,艺术是共情的。严肃的党史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观众产生共情,这很难。电影《1921》做到了这点。”
《1921》聚焦人物追溯建党精神里程 传递青年奋进力量
放映结束掌声经久不息 党校学生眼眶湿润对党诉衷情
在放映活动之前,众主创与中央党校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互动,分享了影片幕后的故事及创作感受。电影《1921》的出品人程武表示,“作为中国的电影人,能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让青年人从电影里汲取力量,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使命。”在谈及影片创作出发点时,导演黄建新说道:“ 《1921》主要想表达的是人物的理想与性格,想要把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我们想通过他们这一群人建党时期的精神里程,找到他们前进的源动力,给予当下的人们更多力量。”联合导演郑大圣则诚挚地表达了《1921》走进中央党校的感受:“我们这部片子用2个多小时去描摹建党元年,尽我们所知、尽我们所能,特别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对于这样一段党史内容的重新表达,《1921》主创团队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其真貌而竭尽所能。制片人任宁分享了影片在制作层面的诚意和匠心,“我们影片用了四年创作筹备,投入大量心血,挖掘考证党史,并将其点点滴滴地融入在影片之中。”同时表示电影《1921》是一部“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影视作品,既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贴近了观众,在内容呈现上也贴合了时代意义。编剧余曦对电影《1921》所要呈现的内容描述道:“为什么在当时只有50多人的一个政党,在28年内就能改变中国,希望影片可以给我们带来答案。”一同前来的演员代表张超、耿乐、史彭元则表示了作为青年演员参演《1921》的感受,对他们来说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参演《1921》意义非凡,并且通过饰演真实的历史人物,更直观地感受学习了这段党史内容。
随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观看了电影《1921》。影片结束后放映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些同学红了眼眶,有些同学在退场时还热烈讨论着影片剧情。其中有一位博士生分享了他的感受:“通过影片感受到了一次初心和使命的洗礼,影片中早期共产党员跟我们现在的年纪差不多,他们投身革命,建立共产党。尤其是在看到邓恩铭、王尽美等先烈为了革命事业,将无畏的一生定格在青春时刻,我突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党员身份的意义。”有一名学生表示在观看的过程中几次被戳中泪点:“李达和王会悟在天台时说起,我们诺大的一个国家,竟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这里让我们被深深触动,又想到如今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地位,我心里突然感慨万千。”还有一名学生表示很激动,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大”会议中各位代表争论的场面:“他们虽然在会议桌上火花四溅,但是他们信仰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建立新中国,这场戏里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为我们党在百年征程中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感到骄傲。”
一百年的艰苦历程,一百年的璀璨荣耀。在山河飘摇之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愤然而起,在黑暗中高举火炬,带领受苦受难的中华儿女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电影《1921》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百年前先辈们的在建党过程中多无畏与热血,聚焦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一大”代表,将百年前年轻人的精神与当下年轻人联结,传递出跨越百年的青春之力。电影《1921》将于7月1日全国上映,现已开启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