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纪录电影《大学》清华首映,于和伟:看到了中国大学的精神

纪录电影《大学》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从而传递大学的精神和使命。

7月5日,纪录电影《大学》在清华大学举办首映礼,电影监制尹鸿,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影片主要人物之一蔡峥出席,与观众近距离交流互动。《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演员于和伟等嘉宾到场支持。

纪录电影《大学》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从而传递大学的精神和使命。

电影监制尹鸿分享电影选择“大学精神”来展现的缘由,“大学的精神,一定是体现在人身上,所以电影选择了四个看起来普通、但是不平凡的老师和学生,在这些老师、学生,包括即将进清华的学生身上来传达清华的精神,传达大学的精神。”

关于电影为什么叫“大学”的问题,导演王静也进行了解答:“这部影片叫The Great Learning,我们起这个英文名字,代表我们创作的初衷,这个是‘大学之道’中‘大学’的翻译,虽然我们拍的是清华里面的人和事,拍的是清华大学的故事,但其实我们还是非常希望通过清华的故事,去尝试对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探索,希望在这里面看到整体的大学精神。”

电视剧《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表达了自己观影后的感受:“我看到钱易先生86岁的高龄依然坚持在课堂里站着去上课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我感受到了清华的学风,我感受到了先生的学风和她的坚守,我以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演员于和伟看完之后表示要把电影介绍给自己的女儿看,“我觉得这个纪录片是清华大学的精神,中国大学的精神,自强厚德,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我向你们致敬!”

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则在分享观影时几度哽咽:“我原来就在片子里面的天文台五楼工作。我们观察宇宙中的天体,研究宇宙最早期的事情,这部作品完全带我回到在学校的时候,让我情不自禁就流了眼泪。”

最强大脑选手“水哥”王昱珩则对钱易老师一直坚持站着讲课的场景颇有共鸣:“我想起了我的大学生涯,想起了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无论年纪多大,他们都是站在讲台上,无论多长时间,不会坐下,也不用麦克风。”在他看来,这也恰恰是在诠释大学的含义。

在首映礼现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还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启动“追光行动”。从7月9日电影上映起,“追光行动”将优先面向县域中学、中西部地区中学、基层工作校友所在地中学、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所在地中学送电影《大学》上门。7月3日,“追光行动”首场活动已落地湖南省慈利县。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