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开玩笑但却非常实现的俚语,“礼拜一,买卖稀”,可能这也是所有生意人心中的“痛楚”,也是现阶段很多电影行业从业者面临的问题, 工作日票房持续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往年火爆的八月暑期档在今年显得格外冷清,继上周工作日大盘在三四千万徘徊之后,暑期档的尾端几日和未来的整个9月内地电影市场的工作日, 或许3000万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疫情的反弹绝对是本次暑期档低迷的主要原因,但从多个维度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可能的确是需要一个“冷却期”,疫情的波动恰好会让一些问题更好的暴露出来,毕竟在此之前可以用一些手段和技巧把问题掩盖过去。
也许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问题和痛点不完全和疫情有关了,甚至有一些问题积攒已久,是到了要集中爆发的时候了,但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我们能够想到的方案和手段永远要多于问题。
内容供给出现单一和扁平化,新类型断层明显
其实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网综、网剧此类长视频对于传统院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且其对于网大也有超强的侵略性,该类视频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年轻人大块的可支配时间,被行业认为是洪水猛兽的短视频和游戏反而并不完全对于传统电影有致命的影响。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毕竟从观看习惯和消费理念而言,在付费会员体系逐步成熟的今天,为内容付费成为了一部分观众的习惯,以往大家会在电影方面投入,只不过他们将付费窗口挪移到平视频平台端而已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出现,问题还是在于现阶段传统电影内容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当然“审查制度”肯定是一种制约因素,甚至可以说这无形的枷锁牢牢拷在中国电影制作者的内心挥之不去。
不过考虑到即便有这样的制约因素,我们还是有多部口碑和票房均实现突破的影片,仅用审查作为借口就难以服众了。相比几年前电影高速增长时期内容多变,种类多样的影片,近两年就整体来看,中国电影出现了单一化和扁平化的迹象,以往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因多种因素的挟制而变弱变淡,即便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屈从于市场。
在《战狼2》后,很少还有战争片有突破的表现;科幻片经历《流浪地球》的高峰后,仍旧处于长期的低迷状态;国漫虽然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但很少还有影片会成为绝对的头部影片项目。
无论是对于行业内部还是对于观众来说,近两年是缺乏那种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过往我们看到《疯狂的石头》之后,就会知道未来或许有可能会产生后续爆款的影片和引领时代的演员,但对于当下而言,出现爆款不难,后续能够被复制和形成工业化体系却愈发的困难。
观众热度被分散,非大片不进电影院
从内地电影市场高速增长开始,没有任何一年票房前十部(仅以目前来看)会有像今年一样巨大的“争议”,可能再次之前也有一些私底下的质疑声音, 只不过伴随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些问题更多的被扩大发散了。
观众对于电影的喜好和厌恶程度似乎在今年变得更加极端了,仅以今年春节档为例,以往逆袭登顶的影片通常会获得压倒性的好评,但必须要看到爆款《你好,李焕英》还是会因其原创基础是“小品”而饱受争议,同时观众对于是否选择入场看电影的条件也变得苛刻起来。
如果参考到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档,以及像《速激9》和《哥斯拉大战金刚》时期的上座率,观众担心影片是否为大片远远大于观众对于疫情的担心,甚至在元旦档时期,部分地区疫情出现波动也并未完全阻碍一部分观众的观影诉求。
其实从最近几天来看,部分地区在疫情被遏制后逐步放开电影院管控,大部分地区电影院的上座率恢复的极佳,暑期档的《怒火·重案》《盛夏未来》和《青蛇》都有一定的上座率保障,甚至像已经泄露高清资源的《夏日友晴天》也有不错的上座率表现。
不过最具争议的还是有说法表示观众的消费习惯在转变,但就目前的总体形势来看,中国电影在进入市场化(暨院线化改革)以来,或许是经受考验和冲击最为频繁和集中的行业,似乎所有行业都有可能对电影行业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从实际层面再来衡量和对比,观众之所以能够选择电影作为最平民化的一种社交方式,更多原因在于相比起其他娱乐社交和体育运动而言,电影更多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输出,这一点会让所有参与观影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避免难融入和难参与的“尴尬”。
当然,社交的功能就是熟人之间的更深度接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都是一种消费行为,本质上“把钱更好的花出去”似乎要比“大家玩得都开心”更重要,消费习惯会伴随社会整体供需关系有一定的调整,但这种被动的调整往往会有较强的被替代和更迭性。
通俗一点讲,KTV曾经风靡一时,但它很容易被更人性化的其他娱乐方式而取代,它的更新也要更符合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同样时不时会出现的一些娱乐方式,她们都和之前的一些娱乐活动一样,也极容易被更新的方式所取代。
非大片不进电影院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或多或少影响到普通观众工作日的入场,但这只是从一个侧面证明,大家在没有绝对感兴趣的影片之时,无论之主观意愿还是客观被动,都不足以让大家观影,但当优质资源能够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观众绝不是仅靠大片,毕竟从这几年发展态势而言,观众的层次和诉求多样化形成后,对于各种影片都会存在一定的观影需求,而且 这种观影需求更多会体现在时间段上的分散状态,对于工作日票房的回暖才是最紧要的。
影院商圈内位置特殊,需提升核心影响力
大部分商场都会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和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区别,考虑到商场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去制定不同的消费策略,不同消费群体也会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来进行数额不等的消费,但就可支配收入占比而言,所有人的消费配比支出都会在一个较固定的区间内波动。
既然有一定的消费群体能够被吸引,那么物业对于商场内的商户就会存在一定的考核条件,毕竟如果商户不达标,对于整个商场的形象和客流就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不同于临近商户之间的竞争,在一个商场内,良好的业态环境无比重要。
在曾几何时,电影院是商场内绝对的核心地位,但在疫情影响下,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影院相对于热门餐饮、网红饮品店而言,自身的吸引力在一步步下降,中国人似乎去商场第一目的不在是直奔电影院,甚至产生较长时间的驻留也很少在电影院发生。
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影响,现在无论是传统的户外电影广告还是影城内的广告喷绘,他的价值都大幅度缩水,宣发方宁可将资金转换到票补和推广,也不愿意再投到传统广告阵列上,似乎一时间平面的电影广告消失殆尽。
其实广告公司和策划公司要为影城广告维度的下降多多少少负责,长久以来虽然有很多广告从业者和曾经的广告公司或企业涉足到电影和电影院行业,但如何将影院广告更好和电影和整体产业有效的结合一直都是难题。
影院在商场内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复杂,但相比零售商户和餐饮门店,电影院仍旧属于被商场重点保护和关照的对象,毕竟从物业费和租金的占比来看,电影院是整个商场内最值得信赖的,也是最大的一部分。
同时,电影院、书店和一部分奢侈品商户对商场是一种门面,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毕竟相对于饮食,电影院和书店都属于具备文化氛围的场所,他们在整个商场内的位置是相对特殊的,对于消费者的要求也是较高的。
但从目前来看,极少有商场会愿意把户外最好的广告位投放给电影院,除了一部分地产公司和影管院线有绑定之外,观众和市民很难在商场外部看到明显的影城广告和指示牌,即便大家都会默认大部分商场内有电影院的存在。
最终我们会发现,所有人奔赴商场的目的都是吃吃喝喝,如果从销售额和客流量来看是商场的成功,但从商场自身的要形成和打造企业文化和文化氛围是向背离的。
渡过一个失败的暑期档后,也许这是相比去年疫情恢复阶段后真正意义的“行业低谷”,后疫情时代会慢慢过去,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或许今天所有的困难都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