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祖若蒙时,《扫黑风暴》的更新还未过半,但随着黑白两道人物依次上线,观众早已就这部反黑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诸多问题在各种细节贴里被分析得有理有据。看到这些,作为编剧的祖若蒙觉得很欣慰,观众发现了他们用心设置的细节。而对于大家最想知道的那个答案,他的回答是,“目前我只能说,督导组骆组长一定是好人。”
这句话留有悬念,但多少透露出这部剧的尺度,而这也是它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致敬之作,它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
在角色设置上,它塑造出一幅生动的黑白群像。取材自孙小果案等真实案件作为基础,还涉猎了套路贷、行业垄断、暴力拆迁等社会痛点。
祖若蒙告诉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从前期采访到最终成稿,《扫黑风暴》的剧本创作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法委的帮助尤为关键:提供了诸多真实案件进行筛选、也让他们采访了参与扫黑行动的关键人物……
创作上的突破也反馈于热度和口碑,在腾讯视频网络独播的《扫黑风暴》,截止发稿前,累计播放量突破20亿。同时拿到了豆瓣7.8的成绩。那么回到创作端,《扫黑风暴》是如何突破的?
“扫黑”群像是如何构建的?
第一集,穿着囚衣的马帅在看守所里一边吃日料,一边听律师李成阳读扫黑除恶文件,专案组组长何勇的到来,揭开了李成阳的另一重身份:十四年前被迫离开警队的前刑警。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是宁理、孙红雷和刘奕君,正派、反派,一时分不清楚:李成阳是警方卧底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可以在反腐剧里做主角?接着往下看,“扫黑”群像徐徐展开,每个人的底色都让观众打上问号。
在剧本阶段,他们是如何现身的?
祖若蒙回顾起最初写过的编剧阐述,直到此刻,创作图谱仍然清晰地停留在其脑海中。
他告诉小娱,在以往的同类型作品中,主角无非两种人,卧底和系统内的正面人物,而这两者都被书写过太多次,主创都想通过《扫黑风暴》找到一点创新的可能。
某次剧本会上,他想到了突破口,“在这类扫黑除恶行动中,一般都是两股力量,来自中央代表正义的,还有是当地盘根错节多年形成的黑恶势力,形成了一种平衡。”
他们特别想写一个处于两股力量之外的人,这个人就是李成阳,一个被冤枉后脱离系统的警察,和背景不清白的马帅产生交集,甚至成为其集团的法律顾问。
他们想过让李成阳先黑再白,但最终这个设计被放弃了,李成阳的立场也需要表现得更加明确。所以剧中多次提到,他做法律顾问的10年里,马帅一直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涉黑的地方。还加了一些李成阳和马帅的闪回,用来展现二者兄弟情的建立过程,为他们的关系找到合理性。
设计出李成阳之后,开始搭建“扫黑”群像的框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骆山河、何勇和林浩的出现就顺利成章了。
首先是找到一个有分量、能定调的正面角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历时三年取得重大成果的国家行动,要体现其意义,就得把剧的格局和级别拉大,中央督导组组长正符合条件,这就有了骆山河。
但主创了解到,正常情况下,督导组掌握大量信息前往地方后是不动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谈话,还得有一个能动起来的台前话事人,相当于督导组组长手里的那把剑。所以,省公安厅专门负责扫黑除恶的支队长何勇这个人物自然应运而生。
最后是林浩,通过他和何勇组成一老一少搭配,在人物关系上体现出新意。更重要的是,在整体调性有些沉重的故事里,需要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年轻角色,也有助于吸引年轻受众。基于这层象征意义,林浩的人设必须是纯粹的,对正义的追求是没有任何私心、什么都改变不了的。
祖若蒙总结道,“以骆山河为原点,李成阳、何勇、林浩为支点,一个立体的人物结构就出来了,当这四个人稳定之后,其余人物就会顺其自然地和它产生各种角度的联系。”
取材、改编、融合真实案件的关键是什么?
剧集更新过半,绿藤市继续暗流涌动,而这其中的很多事件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出处,因为《扫黑风暴》对真实案件进行了大量取材,不乏首次被改编的大案。
祖若蒙告诉小娱,当初中央政法委提供了将近20个各省各地的典型案件,他们最终选定了其中一部分,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湖南文烈宏案和海南黄宏发案。
扫黑除恶所涉及的黑恶势力与普通观众离得有点远,剧情还需要“接地气”,有更贴近日常的事件呈现,所以,他们又查了一些资料,把各种非法贷款、行业垄断和暴力催债等社会痛点放了进来,挂在主线大案周围。
素材到位,就该解决具体的改编问题了。
祖若蒙强调,五百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是个格局很高、有大智慧的导演,编剧团队每次因为某个问题陷入僵局,都能被他一句话打破。”
编剧比较头疼两个点。其一,如何对真实案件进行改编?对此,五百的建议是,一切从真实情感出发。比如,李成阳和林汉的师徒情感、李成阳与何勇的同学情谊、黄希与贺芸的血脉之情、薛梅为了失踪的丈夫苦苦奔走十四年等。
而另一个问题是,挑出两个大案之后,主创一时也没想好怎么安排它们。五百再次建议:捏成一个。所以,他们用麦自立案引出后面的一切,把薛梅的死放在了开头,将孙兴案作为全剧的根基留在了最底下。
在此基础之上,剧中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角色的框架也就有了。
首先是孙小果案中的两个核心人物,孙小果及其母亲对应剧中的孙兴和贺芸。
黑恶势力方面,长藤资本老板高明远是目前层级最高的角色。他的周围还有郑毅红、陈建波等人,担任其左膀右臂或者处于涉黑的更“前线”。保护伞一侧也是类似道理,王政是隐藏人物,贺芸是市公安局副局长,那么在其级别之下,有了跟孙兴勾连紧密的派出所所长胡笑伟这个角色。
按照以往情况来看,这类题材中的反派人物不允许有过多的描摹,所以存在脸谱化现象。
祖若蒙表示,后面有不少笔墨都用于交代孙兴、贺芸、高明远等人的前史,“要让观众看到他们为什么变成这样。”
也包括李成阳,他的立场很确定,但因为身份比较特殊,对其心理变化的体现也很关键,会随剧情发展而有更多呈现。至于何勇、林浩等正面人物,尽管也有各自的坚持和初心,但不像李成阳有那么强烈的复杂性,所以对他们过往的追溯会少一些。
尤其林浩,他不仅是光明的象征,也在剧中起到平衡作用。李成阳和何勇重逢时曾有一段对话,李成阳说自己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何勇则坚信好人更多。林浩这个角色就呼应了何勇的答案,“永远会有这样一种人让你觉得这个事情是值得的。”
那么,取材真实案件,又着力刻画反面人物,尺度上要如何把握?编剧表示,其实写的时候只有一个原则:放着写,到后面再根据整体内容呈现决定是否要收回来、收多少。
《扫黑风暴》的成功取决于什么?
从热度和口碑来看,《扫黑风暴》的成功毋庸置疑。
对此,祖若蒙表示,“这个戏从前期剧本创作开始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包括我和于小千、佟睦,我们编剧团队都想尽力做一部精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感谢平台和制片人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说剧本决定了它的保底线,那让这部剧拿到现在这个成绩的,是五百和王斯阳导演,还有一众演技在线的演员。”
从剧本层面来讲,编剧的书写与刻画是一方面,在前期的剧本环节,权威机构的支持是《扫黑风暴》的创作基础。
祖若蒙告诉小娱,中央政法委没有任何保留地给到很多真实案件的资料,也让他们采访了很多参与扫黑行动的关键人物。虽然这次没有直接采访督导组领导,但政法委方面提供了很多素材,让主创对他们的行事作风有所感知。这都保证了剧本细节的准确性。
在一些细节还原上,得益于五百之前跟随某个督导组采访的经历。
比如,他们刚抵达绿藤市的那场戏,督导组和本地领导一起吃自助餐时有种各自沉默、各怀心思的氛围。那是因为五百在之前的采访中观察到,大家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怎么讲话,督导组成员间如果有话要说,也是端着盘子走到一边咬着耳朵悄悄说。而且督导组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掌握了什么,地方上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关注着,信息不对等导致双方都在“演”,难免产生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从调性和质感来看,《扫黑风暴》也与以往的同类型作品有所不同,时而有悬疑色彩,但又不乏喜感元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演员和导演的影响。
如观众感叹,《扫黑风暴》的选角给这部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孙红雷介于正邪之间的气场,增加了李成阳这个人物的说服力。还有刘奕君,除了演技到位,因为此前演过太多经典反派,让观众更难以分辨何勇的真实立场。
有不少被观众视作加分项的人物细节,都是演员和主创团队群策群力的结果,比如李成阳的耳鸣后遗症、雅痞造型,大江的粉色保温杯。
祖若蒙也表示,自己驻组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能够旁观几位戏骨演戏,在另一个角度上,随时学习和感受导演、演员的创作状态。因为角色多的情况下,很难只靠编剧的力量传达出不同人物的气质,也依赖于他们的理解和诠释。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最初的高明远相对更外放,会有更多暴怒的时刻,但确定由王志飞来演之后,这个角色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变得更加内敛、深沉,“可能原来需要五句台词说的事,他一句就能解决。”比如得知马帅被提审,他只淡淡地说了句“掐了吧”。
另一方面,编剧团队写剧本时没有把重点放在过分突出感官刺激上,剧中也少有直给的血腥、暴力镜头,但基于五百导演强烈个人风格的视听语言,仍然营造出了浓浓的悬疑氛围。
比如,督导组成员对话时,常有偷窥视角上线;薛梅跪在地上等领导专车,身后开来的洒水车上播放着《祝你平安》……他也擅长根据生活经验填充细节,胡所长量血压的习惯就是他设计的,凸显出这个人物的自私特性。
此外,与以往同类型作品相比,《扫黑风暴》的集数显得有些少,一共只有28集。祖若蒙解释,他们最初的原则就是不注水,同时,也是基于五百导演的个人风格,干货多、节奏快也是其作品特点之一。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督导组到地方办案是有周期的,一般就一个月时间,所以之前的构想是做成类似《24小时》那样的效果,按照倒计时写30集。
从结果来看,这部剧交出了一张非常不错的成绩单。
这是多方合力所致。作为致敬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作品,中央政法委的支持为整部剧能够以非常完整、精彩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真实案件的取材、实力派演员的碰撞、导演的风格化诠释,再加上腾讯视频协同联动,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质感。
可见,《扫黑风暴》解锁了一部扫黑题材剧的成功密码。而事实还证明,角色、风格和结构的多维度创新,不仅是获得观众认可的基础,对于如何向更多人普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意义并展示、肯定其成果,也能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弘扬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作者:吨吨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