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抢票转票节又开始了。”
因疫情反复,被迫从2021年8月14日至21日,推迟至9月21日至9月29日的北影节,终于拉开重启序幕。9月14日中午12点,北影节展映正式在猫眼开票,近300部电影在31家影院“开抢”,不少重度影迷已经提前做好了攻略和日程表,甚至和朋友分配好各自的抢票任务。
热门影片意料之中地秒光:高人气动画大师今敏的纪录片《今敏:造梦机器》,排了8场,依然一票难求;32年前成功预测东京奥运的“动漫神作”《阿基拉》;去年北影节大热,曾获金棕榈、金球奖提名的《燃烧女子的肖像》继续火到了今年,闲鱼上有黄牛卖400元一张;以及一些影史经典修复如4K修复版的《穆赫兰道》。黄牛机器代抢生意也依旧火爆:有黄牛表示每部加120元代抢,但不包抢到,无票退款。
猫眼数据验证了这一点。最快售罄的电影TOP3《穆赫兰道(4K)》——9秒售罄,《今敏:造梦机器》——12秒售罄,《妄想代理人》——12秒售罄。在影迷的狂热背后,是一门怎样的电影节展映生意?今年北影节会为产业复苏按下加速键吗?
艺术电影的生存土壤:展映如何打通产业与市场?
“我弟弟从7岁起就想看《阿基拉》,救救孩子吧。”
花式小故事式求票文案刷屏,从今天开始,多个以“资料馆”“北影节”为名的微信群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段。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职业即与影视行业相关,包括青年编剧、导演、策划、宣传等,每场电影节看15-30部+是他们的常态,最多时甚至有人一天赶场3-5部。电影对他们来说如同一日三餐,随平遥、FIRST、北影节、上影节等影展举办而旅行、“迁徙”。一个真实故事是,苟一曾经在某知名电影自媒体任职,因“追电影节领导不批假”怒而辞职。
影迷K出示了自己收藏的厚厚一摞票根,从2015年就开始一年一度的北影节之旅,同样也见证着合作购票平台的变迁:最早时是“格瓦拉”,“几千几千地往里面充钱”,后来变成了淘票票,今年是猫眼与北影节的首次合作。“不崩就是好样的。”
有的影迷热衷于电影节周边的收集。在猫眼北影节“周边”页面,主视觉拼图、官方LOGO票据夹、徽章、帆布包、T恤等周边衍生品正在售卖当中。这部分“情怀营收”的改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电影节IP影响力,以及本身审美设计。
“票更贵了,也更难抢了。”早年间可能低至40元一张,近年来大部分票价集中在80-120元区间。今年13集连播、连续放映300多分钟的今敏TV动画《妄想代理人》已经高至320元一张。票面价格既与版权费用相关,同时也与放映场地、版本有关,4K修复版、IMAX等票价更贵。
大部分一级电影节只接受首映报名,新片在报名时会多方面权衡。基于诞生28年的历史,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国内唯一A类电影节上影节有自身优势。
总的来说,由于选片策略,与国际电影节热门新片同步程度等因素,上影节的票比北影节在二级交易市场上更火热,曾经诞生过《昼颜》被炒至上千,《海上花》被炒至2500元等事迹,以及“《小偷家族》换上海内环一套房”的段子。
但北影节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生态。平时,资料馆是上文提到的重度影迷们的主要阵地。基于30000部馆藏,“中国电影资料馆”逐渐从学术机构成为京城文化地标,整个北影节也正是依托于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艺联等硬件支持,逐年成长。
据网名“奇爱博士”、被影迷们称为“奇爱葛格”,连续多年负责北影节展映单元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此前的采访显示,团队会从几个月前开始“邀片”,片单通常有一部分由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入选片组成,今年来看有进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洞》;还有一部分基于馆藏国产电影的梳理;一部分呈现出与各国电影机构的合作,形成文化交流,例如“希腊电影周”等;另外有一部分是与好莱坞五大的合作,例如《小丑回魂》等。
连续好几年,“系列饕餮”都是最被期待的重头戏,例如2018年的《黑暗骑士》三部曲,2020年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今年的《星际迷航》三部曲。纵观整个片单,不难发现当中也注入了不少时代气息,例如今年特意策划了献礼特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及呼应北京冬奥会的“冰雪冬奥”单元。
狂欢之外,电影节展映究竟是如何打通产业与产业的关系?大量“平时看不到的电影”集中放映的盛事,传播着迷影文化,激活市场,加快复苏,间接地拉动图书、音乐、话剧等相关领域的文化消费,一部分中小成本电影能够通过影展的放映,收回一部分成本,拓宽发行渠道,开启海外发行之路。
另外,电影节展映也通过核心人群的口碑扩散,带来了良好的宣发效果。例如《小偷家族》的高口碑和近亿票房与“上影节一票难求”等营销事件密不可分,又如今年进入天坛奖主竞赛单元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已经定档中秋档,北影节展映将会成为前期口碑发酵机会之一。在产业意义之外,也折射出文化意义:例如《火女》是“禁韩令”松动以来,少有的能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韩国片。
艺术电影有可能不赔钱甚至赚钱吗?事实上,如果足够专注垂直圈层也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商业回报,北影节期间的“满座上座率”便足以验证这一点。不少北影节上映过的片子之后会继续在资料馆放映,相比商业片,艺术电影、影史经典更能释放出长尾效应。资料馆牵头成立的“艺联”,连同开启“众筹点映”模式的大象点映一起,共同组成了国内艺术电影主要的生存土壤。
《长津湖》开幕,《兰心大剧院》闭幕:“13亿成本大片”和“娄烨电影”会好运吗?
北影节官宣《长津湖》作为开幕片,《兰心大剧院》作为闭幕片的消息一出,随即登上热搜,实现了对这两部即将公映的新片的“宣传预热”。开闭幕片也反过来推动电影节影响力的上升,既是对市场风口的判断,同时也传递出电影节的价值理念与品味。
选择这两部影片的原因不难理解。其官微写道:“华语电影整体复苏,主旋律电影也完成了从探索到成型的进化……《长津湖》有壮烈的战争背景做依托,有积极的纪念意义为根基,有大厂名导明星的大成本投入做保障,无论是工业实力,还是主创选择,都能代表近年华语战争片的高水准。……如果《长津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实力,那么《兰心大剧院》则展现了一种个性与作者风范。”
作为官方主办活动,北影节和上影节始终坚持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歌颂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长津湖》,无论从题材,还是班底来说,都有足够的分量成为开幕片。另外,担任本届北影节青年推广大使的易烊千玺,同时也是《长津湖》的主演,体现了官方活动和主旋律电影拥抱年轻市场的可能。对比上影节,开幕片选择了其评委会主席黄建新执导的建党百年献礼片《1921》。
今年北影节增设了专门的“巩俐作品回顾展”单元,以便于向评委会主席巩俐致敬,而《兰心大剧院》正是由巩俐、小田切让等人主演。另外,该片的国际化阵容,以及入围威尼斯金狮奖这一荣誉,作为闭幕片,正体现出北影节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包容姿态。
官宣成为开幕片和闭幕片,获得公众关注只是第一步。已经定档9月30日上映的《长津湖》,以及定档10月15日上映的《兰心大剧院》,即将接受“国庆档”和“后国庆档”的市场检验。
今年暑期档,原本被视为“救市主”的《长津湖》因疫情撤档,改为进驻国庆档。据《好莱坞报道者》,其拍摄成本达到13亿元。《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铁道英雄》三大主旋律巨头齐聚国庆档,《长津湖》被认为是最有档期票冠卖相的种子选手。中金公司最新研报预测,2021年国庆档含服务费票房在保守/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有望达到41.01/45.10/49.32亿元,较2020年国庆档同比增长3.4%/13.7%/24.4%。
更令人挂怀的是《兰心大剧院》。2019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展”的开幕片由《兰心大剧院》改为《尺八:一声一世》,原定于11月19日下午进行的展映也被取消。该片原定在2019年12月9号上映,在上映前两天突然宣布撤档。
“娄烨电影”四个字,似乎多数时候都历经波折,这位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一度成“地下导演”,25年来10部作品仅有3部公映。强烈的作者风格在小众范围内备受影迷青睐,但也意味着票房表现不会太具备优势。此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因涉及城中村拆迁等敏感话题,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审查和删改,在2019年上映几日前突然网传撤档,片方回应“尽全力”,陈冠希终改为“声音出演”,该片票房为6499.9万。更早之前的《推拿》拿下多个大奖,票房为1272.1万。
从档期环境来看,选择后国庆档的《兰心大剧院》依然面临着国庆档大片的余量压力,但如若宣发得当,错位竞争,也不排除成为“娄烨个人最高票房纪录”的可能。
北影节公开亮相之后,《长津湖》和《兰心大剧院》会迎来好运吗?答案很快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