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于9月1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讨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是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
影片原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后来改成了更为抽象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个标题来源于影片里作家余华的叙述,他提到了自己当年小的时候,在河里游泳,游着游着发现自己进入了海流,所以就想跟着海流走,游到海水变蓝。这个诗意表达也奠定了整部影片基调:对故乡的回忆、对未来的期许。
影片借由几位作家讲述,呈现出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从而引出对故乡与历史的探讨。对于作家,故乡这个主题有着独特的意义。作家梁鸿提到:“我觉得故乡可能是文学永恒的命题,比如我的故乡是村庄,他人的故乡可能是小镇、某一条街道、某一个小城或者说北京……故乡恰恰是消逝在时间深处的,人类最原本、最初的记忆,所以它最能够勾起作家的一种思考,也最能够获得文学某种叙述的力量。”
透过几位作家对故乡的表述,影片讲述了中国农村乡土变迁。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以及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他们的叙述仿佛镶嵌于历史之中。在贾平凹口述中,讲到父辈在时代中面临的变化,导致了他个人生活的改变。他能够敏锐地体察到父辈以及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余华坐在一个小饭店里,讲起了自己的过去,他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目光并不局限在中国。他们的叙述,衔接起了不同时代,展现出一个跨度广大的心灵史。
梁鸿提到影片里其他叙述者的篇章,深情地说起中国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中国民间生活、中国民间文化依然还在,所以我们看似非常现代,在全球语境下生活,但其实那种古老的文化影子都还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个标题,也包含着个人身处于时代变迁之下,表现出的韧性和坚持。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关于作家的心灵史,也关乎每一个普通人。影片的几位叙述者,更多是作为普通人而非著名作家去讲述。在余华的故事里,提到早年住在太平间旁边,感受到生与死之间具备了某种勾连。梁鸿教儿子用河南话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些都让影片平易近人,引起观众共鸣。
一闪而过的那个街道、某一个行人在看镜头那一瞬间……影片出现的这些画面让梁鸿感叹:“它使得你觉得,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瞬,让一个非常平淡的人变得突然有那么一个震惊时刻,就像审美时刻一样的,让你具有了某种永恒性。所以我觉得前面的面孔其实是特别重要的,它铺垫了整个电影的基本底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一个个片段,呈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成长、隐秘心事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电影让我们置身于历史河流,这条河流在不断向着深蓝色的未来绵延,每个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都闪烁出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