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杨澜、宁静接连翻车,综艺节目需要这份“嘉宾挑选指南”

只有互相匹配,能量才能发挥到最大

整个《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加起来的热度可能也没有两位领笑员杨澜和宁静带来的热度高。两位大女主在节目里纷纷“爹味”, 一个被批“充满诡异的说教气息”,另一个是“拿没素质当耿直”。

整个《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加起来的热度可能也没有两位领笑员杨澜和宁静带来的热度高。两位大女主在节目里纷纷“爹味”, 一个被批“充满诡异的说教气息”,另一个是“拿没素质当耿直”。

杨澜的问题在于双标,在女脱口秀演员吐槽老公的时候,她觉得不应该这么没礼貌;而当男脱口秀演员吐槽女朋友的时候,她笑得很开心,觉得这是个好笑的梗。

而宁静沉浸式耿直了这么多年,终于“翻车”了。在赵晓卉讲了一套关于恐婚的段子后,没拍灯的宁静语出惊人:“我觉得不好笑。”还发表了一套匪夷所思的言论,觉得赵晓卉没有太多成功的感情经历,不适合谈论这个话题。

“静姐说得好,下次别说了”,”杨澜老师批评的对,下次别再来了“,社交网络上网友们对两位领笑员以吐槽居多。

没想到只是一档综艺节目,就让明星的形象有了个大反转。

综艺对于艺人的作用历来是双刃剑,尤其是追求无剧本的真人秀节目,明星在其中可能因为出色的个人表现反向吸粉,让观众的心中留下综艺滤镜,也可能会暴露性格缺点,让观众的好感度大打折扣。此外,像李雪琴、李诞、魏大勋这类长时间出现在综艺节目里的嘉宾,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近些年来,综艺跨界嘉宾越来越多,也引发观众对其专业性的质疑,部分“不务正业”的嘉宾上综艺更像是一种圈快钱的行为。而一些节目组为了暂时的流量也会请一些自带话题的“伪综艺咖”。

综艺节目和嘉宾常常是互相成就,嘉宾不好好挑选节目,可能人设崩塌;节目不好好挑嘉宾可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娱乐产业(ID:yulechanye)认为,在综艺节目越来越依赖嘉宾的当下,好好研究一下“综艺节目挑选嘉宾指南”很有必要。

综艺嘉宾不“综艺”

内娱的综艺嘉宾仿佛有一套模板,几乎官宣一个综艺的嘉宾阵容,就会有网友吐槽,内娱是不是没人了?嘉宾翻来覆去就那些人,自从有了飞行嘉宾这个说法,内娱的综艺艺人就是循环利用的。

其实如果这些综艺人都是一些好用的“综艺咖”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像贾玲、沈腾、沙溢等艺人早已是综艺节目中的熟面孔。他们凭借节目中各种逗趣有梗的表现和讨喜的性格,在收获不少观众认可的同时,也成为了好用又百搭的综艺“万金油”。

但更多的“伪综艺咖”是不仅作为艺人没有代表作品,更可怕的是,一个没有“综艺感”的人成天充当汤里的“螺丝钉”,害得观众身心疲劳。内娱的综艺嘉宾越来越不“综艺”,或者说没有功能性了。

像杨澜,是一位高知、优雅的成功女性。前阵子奥运会,她当年的申奥演讲又被人们翻出来,整段发言气质优雅、落落大方,作为申奥的形象大使,绝对是够格的。

但她本人很明星跟“综艺感”三个字没什么太大关系。同样作为“官方代言人”,那边的“央视boys”早就自己玩梗到飞起,但杨澜好像就是不会这一套。唯一有梗的就是《浪姐》时候那张着急下班的表情包,还被她给火速辟谣了,说自己不是急着下班,而是急着上班。所以请她的节目注定要承担更多“尬”的风险。

而过于耿直的宁静,在《花少》之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密集性地参加各类综艺节目。自从《浪姐1》凭借霸气金句再次翻红之后,宁静就开始了沉浸式耿直人设。

2021年过半,她常驻了四档综艺节目。选秀、脱口秀、美食慢综艺……节目类型百变,耿直人设不变。秉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原则宁静总是能贡献一波热度。

宁静的“综艺感”在于语出惊人,但由于她个人的话题感太强,大部分的热度和争议其实都在她本人身上,很难将热度延续到节目中。

路人缘颇高的李雪琴也在频繁的露脸中开始消耗了观众的耐心。《拜托了冰箱》、《心动的信号》、《念念青春》、《五十公里桃花坞》、《向往的生活》、《天天向上》、《听姐说》、《跨界喜剧王》、《朗读者》、《百变大咖秀》、《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里都有她的参与,频繁的露脸确实会耗掉不少的好感度,参加一些与自己风格不太同的综艺和活动也很难表现得“综艺”。

综艺嘉宾挑选指南

其实,综艺艺人的更新迭代是很快的,除了专业的综艺咖,大部分的节目组都靠人气和话题度来选择嘉宾,这其中部分艺人在艺能感上触顶后,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

例如,早期《奇葩说》推出的马薇薇、范恬恬、肖骁、陈铭等综艺咖,现在大都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只有傅首尔、颜如晶等人偶然出现在生活类综艺里,输出一些带有话题性的观点。

这些嘉宾也大多不会成为主咖,而是飞行嘉宾或者是观察室嘉宾,这类合作对节目和嘉宾来说并不是深度合作,可以降低很多的风险,但依然有节目和嘉宾一起频频翻车。嘉宾没给节目加分,也没能给自己得到相应的正面热度。节目组和嘉宾双向选择的技巧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不管是对节目组还是明星嘉宾来说,上适合的节目,挑选合适的嘉宾都是最最重要的。只有互相匹配,能量才能发挥到最大。

像杨澜这样知性的人设,匹配的是强输出型的文化类节目。在《天下女人》里,杨澜就是典型的大女主。但在《脱口秀大会》上就是一群差生聚在一起吐槽学校,然后教导主任杨澜来了,笑呵呵的说:“你们在说什么好玩的,我也来聊聊乐乐”。试图融入,但做不到,所以只剩下尴尬。

类似的还有李雪琴,在她不擅长的节目类型中,显得不伦不类。热度不高的《明日创作计划》似乎考虑更多的还是讨论度问题,于是请来了李雪琴,让其跨界当特别导师。

作为网红的李雪琴在一众乐坛歌手面前不知所措,哪怕她与音乐无一沾边,但还是为了给强行成为了导师团中的一员。平时机灵,颇具综艺感的她在节目里没有明确的功能性。所谓术业有专攻,在专业性比较强的节目里,非专业的人确实很难发挥作用。

其次,嘉宾要擅于输出。如果没有专业综艺咖如鱼得水的综艺感,至少要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再见爱人》的观察室嘉宾里,除了黄执中和沈奕斐两位文化底蕴很高的嘉宾之外,胡彦斌也是个强输入的嘉宾,虽然他的观点不一定被大家完全认同,但他至少可以非常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孙怡和郭采洁就稍显逊色,在节目中的存在感也不太高。

但强输出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也有不少局限,艺人嘉宾在观点输出上确实也可能束手束脚,话题性高、争议较大的流量明星,会在内容输出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中规中矩对综艺节目来说可不是件好事儿。

再来,选择高话题度的嘉宾,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话题度是把双刃剑,不是所有的话题都能变成流量。

比如宁静一向敢说,但“犀利敢言”和“没道理、没礼貌”之间却有一道鸿沟。虽然她有时候耿直的发言让网友大呼过瘾,同时却也因为频繁曝光、过度营销,招来了一些路人的反感。也会让观众把目光过于聚焦到话题嘉宾上,减少对节目本身的关注。

说到底,综艺的本质是内容产品,流量为王、话题为王的时代过去之后,综艺制作团队会更加专注于综艺本身,在嘉宾的选择上也会更加从节目本身和功能性上出发。到了那个时候,想当综艺嘉宾也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观众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叶春池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