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从一个故事展开剧本创作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新一代导演,也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宠儿。从2004年踏上影坛至今,14年的从影之路,8部影片,他获得了丰硕的成绩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新一代导演,也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宠儿。从2004年踏上影坛至今,14年的从影之路,8部影片,他获得了丰硕的成绩,到现在已经将奥斯卡金像奖、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等奖项收入囊中,在世界影坛凭借自己的影像风格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有幸邀请到了这为世界级的重磅嘉宾就“秘密与答案:法哈蒂的现实主义根基”为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分享他多年的创作心得与感悟。本场对谈嘉宾为电影学者王垚老师,他也是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和亚太电影促进会的成员,长期从事电影研究和电影节展策划、评审等工作。

IMG_256

IMG_257

“可信”是剧作创作的第一要义

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说过:“电影演员不应该去理解角色,他应当成为角色。”这句话被无数导演和演员视为经典。法哈蒂电影中的演员都呈现出自然真实性,彷佛电影中的是真实的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对照法哈蒂的电影,他们面临的抉择、不安、恐惧以及喜怒哀乐都能在我们的周围或者自己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

对于创作的真实性,阿斯哈·法哈蒂回顾了自己的长片首作《尘中之舞》的创作过程。他表示,“我觉得每个故事的创作都有它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在剧本创作时会有意识把不同的情节、不同的部分进行一些格局的处理,有一些部分需要加强,有一些部分需要削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是否可信。”

IMG_258

《尘中之舞》后,法哈蒂拍出了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烟花星期三》。

在《烟花星期三》中,即将结婚的少女对婚姻满怀期待,步入婚姻的妻子怀疑丈夫出轨而疑神疑鬼,离了婚的单身女性备受人们背后职责的真实形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对准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关注平凡生命的平凡价值,将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实、直观地放大到荧幕中。对于《烟花星期三》女性角色的塑造,法哈蒂表示,自己在一开始塑造角色时“并不会完全区分这是女性角色还是男性角色,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是男性做,女性不能做,或者只能女性做,男性不能做的。”

在《烟花星期三》中的雇主妻子怀疑丈夫和隔壁的单身女邻居有染,影片重点表现了小心翼翼的她疑神疑鬼地贴着浴室排风口的墙壁,听是否传来声响,演员当时的动作和神情真可谓是现实中很多怀疑丈夫出轨的妻子特有的患得患失,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成为把柄的细节。而丈夫完全生活化的表演更加添彩,激动又无奈的神情相信让所有的观众在影片前半部分都为丈夫鸣不平,可是到影片接近结尾处,女邻居坐到车里时观众又有一种自己被愚弄的错觉,不知不觉中为女主歇斯底里的争吵投入更多的同情。这种大的反转不仅取决于剧情的设计,更来源于演员极尽真实的表演。

IMG_259

从法哈蒂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持续关注当代人的婚姻关系,对于自己的这一偏好,法哈蒂表示,与其说更多关注婚姻关系,不如说更多是关注家庭关系。“在我看来,家庭关系、家庭当中的一些日常是电影制作的源泉。不同的角色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之下,他们的性格呈现是更加真实的。”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法哈蒂致力于让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完全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我在拍摄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演员相处,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表演,而是了解他们的表演潜力和表演风格。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提前做一些计划的,并不是只跟他们交流讲话沟通就可以的,比如说让他们进行真实的体验,真实的到一个社会大环境里感受一下。”

据悉,在电影《一次离别》开拍前的两个月,他对所有的剧中演员进行表演排练,每位演员要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对角色的定位,必须跟大家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演。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内心状态,法哈蒂在片场从来不告诉演员应该怎样演,他只给他们描述人物的背景。比如告诉演员萨瑞·巴雅特,她要饰演的瑞茨是怎样一个女人,跟雇主是什么样的关系;另外,瑞茨在电影中是非常传统的女性,这跟女演员的真实性格完全相反。所以,他第一天就要求巴雅特要每天按时做五时拜,每周都要去几次妇女查经班修习《古兰经》,不要跟剧组的男同事讲话等。有时她找不到人物感觉时,法哈蒂会叫她穿上罩袍,去德黑兰南面的城区走走。

IMG_260

为什么要求的如痴细致?导演法哈蒂是想让演员的变化是由内而外的,从内心先把自己调整为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只有内在情绪变了,外表气质才会自然而然地透露出来。正是演员精彩的表演,或者说对剧本内容和情感的呈现,使得影片在叙事中更加趋向于真实,更加耐人寻味,因而法哈蒂的很多演员都与他有着长期的合作。

IMG_261

IMG_262

极端写实后,在僵局中结束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和任何艺术相比,电影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法哈蒂的影像与大多数伊朗电影一样,都致力于探究生活真实的本貌,“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是他们所有电影的共同特质。

《推销员》中的搬家工人和拉娜为了一层楼的工钱讨价还价。从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家庭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争吵,有欢笑,有不安,有恐惧。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地球另一端的人们生活的样子。所以,这种题材上的纪实性,让观众觉得看他的电影就是在审视自己的生活。

IMG_263

IMG_264

法哈蒂进一步对他所理解的“生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诠释。他认为,生活充满了重复和可预见性,“但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提炼故事呢?是因为我觉得日常生活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有很多矛盾之处,一个小事情可能会引发一个巨大的大危机,危机之后我们追溯,我们去想在它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有什么迹象。这种细节其实是很重要的。”而这些遍布在生活中的细节,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法哈蒂的每一部影片中都是在僵局中结束,在看似没有结局的结局中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法哈蒂电影的独特绝妙之处。人物在一系列的情感纠结、矛盾冲突之中,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而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人物依旧立于困境之中。法哈蒂认为,“如果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你的电影在电影院的时候就结束了,但是如果电影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电影在人们观看之后才真正开始,事实上,电影会在观众内部持续下去”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哈蒂的故事魅力在于过程,不在结尾。

在大师班最后,法哈蒂跟观众聊起了在欧洲举行首映的《一个英雄》。对于这部影片,法哈蒂表示,“这个故事是与时俱进性的,体现的是最现代、最真实、最晚近的伊朗,或者说也是最近很多其他国家的现状。”他同时表示《一个英雄》持续贯彻着他的“无意识创作”理念。“我相信,每一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个宝库里面放着我们从青少年时期到长大之后所有的经历。所以我们进行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的时候,就会从宝库里面,取出我们想要的部分,有可能它是一个小故事,也有可能是一小段音乐,都有可能。我们把它取出来,然后进行一种创作。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理解并学习电影艺术,我们要通过看很多的电影来找到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寻找到通往宝库的路径。”

IMG_265

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也是整个社会的镜子。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用故事化的叙事和真实的戏剧张力为影片的内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用独特的表现风格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让世界的电影人看到了伊朗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