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研究 / 正文

中国电影要努力保持独立

几乎完美的国庆档,似乎让大家看到久违的希望,要知道在内地反弹&境外输入的多重威胁下,今年内地电影市场的起起伏伏让所有从业者心有余悸。

几乎完美的国庆档,似乎让大家看到久违的希望,要知道在内地反弹&境外输入的多重威胁下,今年内地电影市场的起起伏伏让所有从业者心有余悸。

根据多方数据平台的统计,今年的文旅市场在进一步的恢复,不过从旅游行业仍旧没有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同时受到政策方面的制约和限制,今年游戏和短视频平台也影响较大。

仅从电影行业自身来看,受到之前发展过快和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所有从业者似乎都感觉到自身行业目前是最“卑微”,但经济整体的大环境是趋好的,很多行业也都会出现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和政策面波动的影响。

电影行业是一个有较强依赖性,且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干扰的行业。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尽管这种环境和空间独立是相对的。

经历过本次国庆档,或许是需要将中国电影对立性再次提上历史日程了。

国庆档爆发后,

后续市场需要足够强内容支撑

在经历了“黯淡无光”的暑期档后,国庆档大爆发让所有人欣喜,尽管在很多从业者和部分资深影迷眼中,《长津湖》并不十全十美;尽管有一部分观众有点厌倦电影院、有一些网友更热衷游戏和短视频,但这些都不是“主旋律”,更多的观众仍旧对于“主旋律”大片有绝对的刚需。

即便如此,大家都清楚的知道,仅依靠一部《长津湖》是远远不够的,去年暑期档《八佰》提振市场信心后,却因进口片整体的“退逃”一度让市场出现了迷茫的迹象,即便后来的国庆档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这种现象在今年上半年变得特别明显,尽管《速度与激情9》和《哥斯拉大战金刚》均破10亿,《失控玩家》也拿到了超过去年所有进口片的成绩,但多部漫威大片和007的缺席,一度让市场供给出现了相对的真空。

好在于今年国庆档之后,有《沙丘》和《007:无暇赴死》两部“准同步”的进口大片上映,从这两部影片的IP影响力和明星号召力来看,《沙丘》可以起到对一部分冬眠影迷的唤醒,“邦德”则要负担起未来多部进口片急先锋的作用。

即将卸任邦德丹尼尔克雷格所出演的首部007影片《007:大战皇家赌场》(2007年上映)也是内地正式上映的第一部007系列,恰好也是内地电影院线化和深度改革的重要时刻,或许在此时就更明确奠定了进口片在内地院线市场的特殊地位。

如果从IP出发来看,很多有大制片和大品牌加持下的进口片应该是无往不利的,但从市场实际的运行层面来看,进口片(尤其是《复联4》后的进口片)在内地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作用已经变得更加微妙起来,好的内容会彰显更强的票房竞争力,同时海外的院网不同也对影片盗版资源有不容忽视的扩散作用。

尽管进口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但其在内地电影市场过往的发展过程中,更多是起到强势的内容支撑作用,而且其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韧性都曾经优于国产片,会存在相当一部分观众只看进口片,而不看国产片。但反过来很多看国产片为主的观众会抱着尝鲜的心理去看进口片。

阻断&抑制疫情,

电影反应最敏感&强烈

其实在国庆档之前,和去年年底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反弹一样,所有人都在担心这次疫情会直接影响到今年国庆档的票房表现,要知道在暑期档便出现多部影片因疫情的调档,直接影响了今年暑期档最终的成绩。

不过得益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福建的疫情警报已经全面解除,黑龙江也进入到收尾的阶段,全国已经多日没有出现了本土的病例。在福建疫情恢复后,一些厦门影城开业后便迎来了票房爆棚的表现。

和大部分人想象中的不同,尽管在去年一整年的过程中,电影院一直被诟病,甚至一度的污名化,但只要疫情的风险降低,同时出现重点影片和重点项目之时,观众对于电影院的刚需反而是最明显的。

▲ 近三年内地旅游数据(资料来源网络)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业内外人士都会惊叹每年国庆档动辄五六千亿的旅游收入,其实如果考量到旅行的人次和出行频率这些因素,均摊下来每个人实际的支出数额并不那么的夸张。即便如此相对于电影票价来看,相信更多在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的国人都会选择电影院作为一种消费&社交方式。

同样的道理,近些年对于短视频和游戏,包括网剧、网大(自然还有盗版和流媒体)对于内地电影的影响一直都有非常强烈的声音,特别是疫情波动出现的时候,这种完全“免接触”的娱乐方式似乎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这些年内地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对电影有影响、有阻碍的娱乐方式何止当下这些,甚至一些娱乐方式的冲击要比今时今日更强大、更难以抵御。

正如前段时间哈尔滨疫情爆发的导火索被认定为剧本杀一样,其实上述很多的娱乐方式他们也或多或少同样在受到疫情的影响,从受众的积累和观众消费习惯的粘性而言,大部分娱乐方式都没有院线电影那么的有历史基础和积淀,这一点从电影不断的反弹便可以清楚的看到。

从表面上看,疫情平稳后的票房爆发是一种刚需的反弹,但从真正的内核去剖析,这更多是一种纯粹意义的消费观念的延续。这也是电影本身的特性所能达成的特殊效果,其中包括了大部分消费者从学生时代(甚至更早)便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消费习惯。

观众之所以有这样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更多的原因还是电影它能够提供其他娱乐方式和文化产品不同之处,这也是电影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也是其他方面形式单一所造成的一种短板和缺憾。

电影力争保持独立性,

做好内外相互的有效结合

其实在内地去谈电影的独立性是一件有点“危险”的事情,毕竟能够影响到电影的事和人实在太多,过往我们会对国产片有较深的体会,但现在看起来,不仅仅是国产片,进口片同样要去面临一样的困境。

较明显的例子可能就是迟迟不能上映的《尚气》了,尽管根据一些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这部影片已经足够的在“讨好”华人观众,也一改长久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图腾的固有印象。但考虑到影片原著作品用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本着之前内地管理部门对于“耽改”剧溯源原著的原则,大部分此类影视作品,无论是内地还是进口片都要大受影响,甚至胎死腹中。

当然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这两年都在不断的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一点对于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极大的尊重,尽管观众寄希望可以看到更大胆和更有突破的影片,不过在实际的层面是愈发困难。

从今年国庆档,包括之前的春节档,乃至于更早的2019年国庆档,像《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三部曲以及《金刚川》《你好,李焕英》等宣传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影片更多、也更容易占据到主流的宣传渠道。

或许相关部门更希望中国电影成为直接有效的宣传工具,继而不遗余力的让更多的主旋律影片能够在重点档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当然这些影片都形成了更强烈的共情,只不过在独立性方面做得有所欠缺。

其实独立性和主旋律在某些方面来看,是并不矛盾的,从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矛盾来看,主旋律影片自然会成为相关部门更提倡和主导的作品。但对于一部分观众和行业从业者而言,保持一种电影的独立性也是他们的诉求,这也是内地文化多元和包容最好的表达方式。

而且在进口片方面,表明看起来大部分进口片不会(也没必要)去迎合和讨好中国观众,毕竟进口分账大片在华所能获得了票房分账较低。但伴随一部分国内企业和影视公司海外的拓展,部分进口片已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细微的改变。

这也就使得一直以来国产片和进口片相互之间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一点点的模糊,很多进口片都是国内的宣发方在做全案营销,使用的营销手段也和很多国产片完全一样。

或许在今年国庆档之后,国内几乎不会再出现因疫情反弹而导致的影城大面积停业,电影行业悬着一两年的心可以轻轻的放下了,接下来对于所有从业者和观众要去思考的问题已经回到疫情前很多人不断提及那些焦点核心问题。

既然电影在中国有他的特殊性和特殊的历史使命,恰好他还有较固定的观众群体,在保证中国电影做为宣传旗帜的基础上,从个体出发、从全局考虑,力争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不依附、不妥协也不被其他因素干扰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独立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