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主旋律作品如何更好具备时代质感

话剧《上甘岭》的宣传报道中有“大片质感”这样一个词,意指这部舞台作品给剧场观众带来的科技感和沉浸感。

话剧《上甘岭》的宣传报道中有“大片质感”这样一个词,意指这部舞台作品给剧场观众带来的科技感和沉浸感。看过全剧之后的最大感受是这个由艺术总监、编剧兼主演黄宏及制作人李东、导演李任、视觉设计高广健、造型莫小敏等组成的创作团队为观众打造的是一部有时代质感的舞台作品。甚至可以说,话剧《上甘岭》对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红色题材作品难写、难导、难演,是业界公认的难题,我们也经常听到“破圈”这样的词汇,显示着大家共同寻求突破口的决心。那么,怎么让主旋律作品好看?话剧《上甘岭》做到了,其所具备的时代质感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突出体现。

思想立意具备丰厚质感

全剧以“上甘岭战役”中的坑道为主场景,刻画了一组中国战士的群像,勾勒出坑道中战士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以情感串联起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中国故事,表达了深刻、高远的思想立意。其第一层立意以郭中义盼望的爱情、孙友龙惦念的亲情、胡排长记挂的战友情,展现出中国人的质朴、善良;第二层立意以四连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守二坑道十二昼夜,讲述了中国战士的信仰、坚韧;第三层立意以闯入坑道的美国兵为引子,以中国战士对美国兵的照顾为事件,将中国人“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传统文化尽现舞台。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随着故事的徐徐展开,剧本创作已经从讲故事、立人物到达了更远阔的层面,将思想立意准确地扣在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表达上,呈现出艺术作品深层的意蕴和内涵。

人物刻画尽显细腻质感

主旋律作品创作思路大体相近,因此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中,其中就包括人物刻画的同质化。然而,《上甘岭》这部作品将笔墨集中于几位普通战士,特别是通过由戏剧结构、故事讲述和演员表演而形成的细腻,将黄宏出演的炊事班长老马成功地立在舞台上。

剧中卫生员林兰与老马有一场对手戏,卫生员问老马为什么身上有那么多的烫伤?老马讲述了在缺吃少粮的坑道里为战士们煮饺子的经过:饺子刚下锅、还没煮熟,外面就打起来了,战士们没顾上吃就上了阵地。老马着急,把刚出锅的饺子倒到背心里就上了阵地,一个一个递给战士们,留下了满怀的烫伤。后来一个排剩下了6个人,有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嘴里还含着半个没嚼烂的饺子。这段戏仅靠着两人的讲述以及演员细腻、准确的表演,就将如父如兄的炊事班长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里。

描写一场浩大持久的战争,如果要面面俱到、求大求全,多大的场面、多大的叙事大概都无法描绘彼时的壮烈,只有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写情,才能以情动人。从这个角度上讲,《上甘岭》做到了。

舞台呈现追求审美质感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数字时代,以科技赋能促进舞台呈现的全面飞跃,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因此,仅靠戏剧剧本的扎实就期待一部舞台作品获得全面成功,是背离舞台艺术综合性的基本特点的。要想让观众接纳,其舞台呈现就必须要符合当下戏剧观众的审美习惯。

《上甘岭》没有回避这个课题。虽然作品还是以踏踏实实叙事、简简单单写人、真真切切叙事为主,但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这部作品中有了新的突破,舞台给观众带来了关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和沉浸式体验。

除了声、光、电、音乐和多媒体的全方面配合,剧组还请来《金刚川》《仈佰》的视效团队研发了可以在舞台上实现真正爆破和战争场面的设备。在最后一场老马英勇就义的戏中,飞机俯冲、航空击炮,打到阵地上一排炮浪。炮浪可以从舞台后区一直打到离观众有两米的距离,沉浸式体验为剧场演出带来了极致的效果,推动全剧情绪达到了高潮。

此外,审美质感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还有该剧的造型,近古铜色的人物妆容、破旧不整的战士作战服以及简单的坑道道具为观众营造了油画质感,与舞台上的其他元素一起让观众享受到了审美愉悦。

演出制作再现高级质感

《上甘岭》的制作考虑到了能够激发舞台艺术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方便演出。演出中使用了高科技设备,但体积不大;道具主要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坑道的置景,全剧最主要的表演场景也集中在坑道这个置景中。全剧舞台上16个演员,主要演员不足10人。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演出制作的高级质感。

话剧《上甘岭》作为一个献礼的主旋律作品,于2020年10月首演,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按照商演规律策划、执行的新尝试。在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稳定之后,剧组马上开启了全国巡演,且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社会反响。作为一部新创剧目,这部作品在戏剧节奏、转场换景、人物表演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提升之处,还需要经历原创作品不断演出、打磨、提升的过程。这是舞台艺术作品向精品行进的必由之路。但是主旋律作品能够在创作初期就以细腻质感、审美质感形成符合社会审美特点的时代质感,并兼具常演常新的制作管理能力,是为数不多见的,相信,这将为舞台艺术创作的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