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丹尼斯·维伦纽瓦先生既激动又忐忑。
9月的威尼斯首映场,由他执导的科幻新作《沙丘》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维伦纽瓦的兴奋来源于《沙丘》原著的崇高地位,压力同样来源于此。
电影《沙丘》由传奇影业牵头,项目成本达1.65亿美元。维伦纽瓦原先打算背靠背拍完两部,“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一起拍摄。然后就像《指环王》一样,一年之后陆续发行,但那太昂贵了。”
套拍计划搁浅后,最终成片只拍摄了第一部分,恢弘史诗揭开序幕。残酷的事实在于,假如首部曲的市场表现达不到资方预期,续集开发将面临极大挑战。
电影《沙丘》海报,图源电影沙丘官博
大洋彼岸,另一部科幻巨著也在影视化的道路上挣扎前行。
近年来,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声誉卓绝,其改编动向牵动着万千粉丝的心,却始终被一重又一重疑云笼罩。
无论是《沙丘》还是《三体》,都面临着投资体量的复杂命题。一部科幻大片的问世,究竟需要什么级别的投入?
一、《沙丘》之前
《沙丘》上映的这天,曾在科幻迷脑海中翻滚的风沙终于吹向了现世的银幕。
“弗兰克·赫伯特”是世界科幻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自1965年首次出版后,弗兰克的《沙丘》横扫全球科幻奖项。整个系列的影响力横跨数十年,收割了无数书评榜单的赞美之词,被视作二十世纪科幻作品的巅峰之一。
将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影视化,无疑是项激动人心的事业。然而改编《沙丘》绝非易事,过去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沙丘》甚至被盖章为“不可能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20世纪70年代,曾执导《圣山》的知名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受到邀请,筹备将《沙丘》改编为电影。考虑到原著中的世界观设定无比复杂,佐杜洛夫斯基的团队报出1500万美元的预算,大幅超过了投资方的预期,好莱坞也不愿补足这笔巨款。
佐杜洛夫斯基曾表示,制片公司想让他制作片长1.5小时的电影以便院线公映,但他理想中的成片时长可达到12小时甚至20小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佐杜洛夫斯基选择退出这一项目。
到了80年代,另一位改编者走上舞台。美国名导大卫·林奇接下了这门差事,林奇版《沙丘》的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放在当时已是极其惊人的投资体量。为了拍摄沙漠外景,剧组曾动用200名工人手工清理出3平方英里的墨西哥沙漠。
这一版《沙丘》的初剪版片长超过4小时,导演林奇认为3小时最为理想,可环球影业与其他投资方坚持要求缩短至标准的2小时。电影最终于1984年上映,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打击。北美票房仅3092万美元,亏损严重。
2020年底,大卫·林奇接受THR采访时,被问及是否关注维伦纽瓦的新版电影。林奇回答道:“我对《沙丘》的兴趣为零。因为《沙丘》让我心痛,当年那部电影很失败,我没有导演终剪权……那部片子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有几个段落我很喜欢,但对我来说它是完全失败的。”
原著内容设定了过高的投资门槛,而高成本又带给创作者极大的商业压力,再加上小说粉丝的期待与审视,改编《沙丘》的困局大抵如此。
步入21世纪后,好莱坞电影工业迅猛发展。2008年,派拉蒙买下了《沙丘》的改编权,宣布要重启电影项目。
关于导演人选,派拉蒙先后邀请过《全民超人考汉克》的导演彼得·博格、《飓风营救》的导演皮埃尔·莫瑞尔。可惜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这些导演陆续退出了项目。2013年,派拉蒙宣布放弃《沙丘》改编计划。
直到2016年,《沙丘》版权流转到传奇影业手里,传奇找到丹尼斯·维伦纽瓦,一切才有了转机。凭借投资起家的好莱坞新贵传奇影业,正在为下一个十年积攒手牌。
传奇影业对新版《沙丘》的注资比例约为75%,影片成本达到1.65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大卫·林奇版《沙丘》预算的三倍。更关键的是,这只是一个起点。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连线环节中,维伦纽瓦表示:“我确实只拍了一半的电影,这是很疯狂的,就像画画只画一半,交响乐只演奏一半。但有些电影成本很高,所以我同意先做上半部分,这也是一场‘赌局’。”
维伦纽瓦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已经开始了续集的剧本创作。他还透露,续集有望以赞达亚饰演的弗雷曼人契妮为主角。多卷本的原著故事将陆续开启,在大银幕上渐次绽放一个时代的科幻经典。
当然,这一切宏伟设想都是建立在赌赢的前提下——第一部《沙丘》的票房必须要令华纳与传奇足够满意。
二、《流浪地球》之后
视线调转到另一边。
中国电影市场上,“科幻元年”的口号还在耳畔回响。
2019年春节档,郭帆导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备受好评,豪取46.86亿票房。截至2021年10月17日,《流浪地球》高居中国影史票房榜第5名,同时也是前5名中唯一的科幻片。
那么,为中国科幻片树立标杆的《流浪地球》花了多少钱?
《流浪地球》背后的投资方有9家公司,联合出品方多达23家。其中,4个主要的投资方分别是中国电影、北京文化、导演郭帆控制的郭帆文化与演员吴京控制的登峰国际。
中影方面,2017年4月发布的公告显示,中国电影对《流浪地球》的投资金额在4500万元。北文方面,2017年1月发布公告显示,北京文化的投资总额不超过1.075亿元,其中影片制片成本7250万元,宣传和发行成本不低于2500万元,不超过3500万元。
郭帆与吴京的注资则带有更多戏剧性,都是预算超支之下的“无奈”之举。
北京文化2018年5月发布的公告显示,郭帆文化以3000万元投资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1月公告显示,郭帆文化追加投资900万元。吴京本人在采访中透露,自掏腰包投资6000万元参与《流浪地球》项目。
4家主要公司的资金累计为2.5亿元左右,加上其余投资方,与媒体报道的3.2亿元出入不大。
3亿元左右的总投资额,相较同期的好莱坞大片没什么优势,但这3亿元是实打实地投入了电影制作。常被观众诟病的天价片酬问题并未出现在《流浪地球》身上,片酬最高的吴孟达仅为20万元,吴京则是零片酬出演。
《流浪地球》的成功大大提振了业界的士气,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似乎有了方向。然而半年之后,由滕华涛导演的科幻片《上海堡垒》公映,再一次掀起了关于中国科幻的大讨论。
电影《上海堡垒》海报,图源电影上海堡垒官博
《上海堡垒》口碑崩塌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剧情、选角的多重争议迅速发酵。彼时有一句评论语极流行:“《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而《上海堡垒》又把这扇大门关上了……”
事实上,就投资体量而言,《上海堡垒》甚至高过《流浪地球》一头。2017年6月,华视娱乐的招股书显示,华视拥有《上海堡垒》30%的投资份额,拟投资金额为1.08亿元,以此计算整部影片的投资额约为3.6亿元。
同样的3个多亿,放在《上海堡垒》身上却显得捉襟见肘。最终《上海堡垒》的票房定格在1.24亿人民币,豆瓣评分为2.9分。投资规模相似的两部电影,就这样走向了迥异的结局。
《上海堡垒》的到来,似乎只是要证明《流浪地球》本质上的昙花一现。
对行业来说,“科幻元年”的口号喊响之后,其实空有回音,新作罕现。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产科幻的“天花板”亦无法摆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宿命。
三、辗转的《三体》
创下票房奇迹的《流浪地球》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他是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之一,被读者们亲切地称呼为“大刘”。
在大刘的作品序列中,《三体》无疑是最璀璨的存在。它从英语文学占主流的科幻圈里杀出一条血路,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想象力。
2015年摘得雨果奖后,《三体》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如果说中国科幻界有什么国际大IP,那么非《三体》莫属。它的影视化命运,也正如其殿堂级的同伴们一样多舛莫测——在“难拍”这一点上,中外科幻名著能够跨越语言的隔阂,握手达成共识。
不论是西方的《沙丘》《基地》《银河帝国》,还是中国的《三体》,影视化进程都格外艰难。其本质矛盾是文学与电影表现力的差异,但《三体》还面临着额外的痛点。
2009年《三体》小说尚未大火,名不见经传的张番番和宋春雨以不高的价格从刘慈欣手中打包买走了《三体》的改编权。此后,游族影业入局,《三体》电影于2015年3月开机,实拍部分7月底杀青,张番番执导,冯绍峰、张静初等人主演。
游族影业方面曾表示,将以单部影片2亿元的投资额进行拍摄,计划用6部电影的篇幅将《三体》搬上大银幕。当时片方宣称电影将于2016年上映,海报也印有对应字样。跳票后,制片人再度声称上映时间不会晚于2017年。结果时至今日,《三体》迷们依然没能等到这部神秘的电影。
张番番版电影《三体》海报,图源豆瓣电影官博
2018年初,游族正式收购张番番和宋春雨的百星社,以1.2亿元拿下《三体》版权。至此,局面终于明朗了几分。运营团队“三体宇宙”正式成立,推进各类衍生品的开发。2019年6月,B站正式宣布《三体》动画化启动,一切似乎都步入正轨。
2020年8月,第一颗重磅炸弹引爆。腾讯视频举行年度发布会,公布《三体》中文电视剧开拍,首发概念海报并官宣主演。该剧由杨磊导演,张鲁一、于和伟、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主演。版权来自游族影业,慈文传媒拍摄制作,企鹅影业参投。
不久,第二个大新闻浮出水面,网飞(Netflix)开发剧版《三体》的消息引爆了科幻圈。早在2018年,就有消息称《三体》将由海外团队开发,但那时的流言主角是亚马逊,投资额是10 亿美元。当时这则消息被游族官方否认,现在看来,网飞才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2019年4月,刘慈欣出席舞台剧《三体II:黑暗森林》上海首演时,曾就“三体为何不能交给好莱坞拍摄”这一问题发表评论。他认为,好莱坞的科幻片背景、故事都可以很复杂、很曲折,但主题不能复杂,必须黑白分明,《三体》把这个最根本的一条原则给违反了。
对于网飞的创作团队,大刘则抱有更多信任。“我非常尊重和信任《三体》英文系列剧集的创作团队,相信他们一定会为全球的《三体》爱好者带来一系列精彩的视觉享受。”
网飞一向以财大气粗著称,《三体》团队将包含《权力的游戏》主创,投资额也不会逊于后者。要知道,权游第八季虽有“烂尾”之疑,但单集成本高达1500万美元。尽管许多粉丝担心网飞版《三体》不够还原原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网飞在制作层面有一定保障。
这份硬件上的信赖感,恰恰是现阶段国产科幻需要追赶的目标。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曾盛赞刘慈欣:“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这是《三体》的荣誉,也是它的局限。单枪匹马,换言之就是孤军奋战。
内容池里,影响力媲美《三体》的国产科幻作品不多,规模效应自然不足。影视制作层面,现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尚不成熟,《三体》中宏大奇绝的场景还原难度极高。本土特效人才方面,不仅起步晚,还面临着来自游戏行业的“降维打击”式抢人……
《三体》之难题,并非一家之困境。
四、小成本科幻片在哪?
科幻大片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事业。
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7席属于科幻题材,囊括了“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侏罗纪世界”等多个世界级IP。
其中最年轻的,是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全球累计票房达27.978亿美元。这部漫威电影的制作成本为3.56亿美元,投资体量令人瞠目结舌。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电影是战争片《长津湖》,据美国THR报道,其预算成本为2亿美元。
拍大片之前,中小体量的项目应当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巨无霸横行的中国市场上,小成本科幻片去哪了?
小成品的本土科幻片之所以长期缺位,主要是因为消费端不明晰。院线观众对科幻题材有着特定的视效要求,小成本往往很难满足这一点。退而求其次,网络大电影是消化中小型电影项目的重要渠道,可惜科幻也并非网大的常规选择。
纵观2020年网大片单,魔幻题材占据幻想类型的绝对主流。在电视剧领域,幻想类的大头是古装仙侠剧。仙侠与魔幻的流行,有着一套可供追溯的文化脉络,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和神鬼文学延续至今,科幻则缺少这份基因。
20世纪以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力有限,创作者培育相对滞后。直到近年《三体》崛起,科幻才真正进入大众流行文化的范畴。IP大潮兴起后,进入影视公司视野的科幻IP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小成本成功案例难寻的情况下,投资人对科幻大片的投资态度倾向于谨慎保守,从而宁愿选择经过验证的仙侠魔幻类。
更大的难题在于,国产科幻的突围注定是渐进的,而非跳跃式的。
投资额或许可以突飞猛进,但工业化环境终究需要时间的积淀。路径尚未走通的情况下,即使像《沙丘》那样投入1.65亿美元,也无法保证堆砌出来的是加强版《流浪地球》,还是更加华美的《上海堡垒》。
在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科幻大片习以为常的今天,本土科幻面临的评判标准被无形中拔高,给产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与舆论压力。尚处在成长期的国产科幻片,被过早放在了全球化的标准下。
成本导向的背后,国产科幻片困在期待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