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集体情怀:经典外语重映电影的票房密码

我们在看经典外语电影重映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看什么?

在大多数观众的感性认识里,日本电影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文化上的。 然而,当我们梳理一番后,才发现近年来的所谓“日本重映电影”,大多是个假命题。

常言道,电影看新不看旧。 

但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重映电影”似乎却已成为了全球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伴随着《入殓师》此次在内地影院的正式开画,今年已有7部影史经典在内地“重映”了——这一次,你补上了那张迟来的电影票了吗? 

诚然,无论是《入殓师》还是《阿凡达》《指环王三部曲》《情书》《天堂电影院》……能在内地大银幕上一睹其风采都是影迷的幸事,它们的上映也都给内地银幕增添了多元色彩。不过,倘若我们细细分析这些重映电影的本质、特点和票房,又会发现不一样的故事。 

那么,自2018年《龙猫》拉开经典日本电影的重映序幕以来,日本电影是否已经占据了重映作品的半壁江山?每当外语经典在内地重映的时候,又有着怎样的更新和配套?在这些经典重映里,观众们的偏好又是怎么样的呢?以数据为切口,且让拍sir带大家一探究竟。 

“重映”数据面面观 

值《入殓师》“重映”,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重映电影的特点吧。 

在大多数观众的感性认识里,日本电影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文化上的。 然而,当我们梳理一番后,才发现近年来的所谓“日本重映电影”,大多是个假命题。 

比如,除《情书》外,《龙猫》《千与千寻》《菊次郎的夏天》《悬崖上的波妞》《入殓师》等五部影片都未曾有过中国内地上映。究其所以,一是因为这些电影大都首映于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仍比较初级,观众的电影消费能力和观念也并没有养成;二则要归因于中日邦交关系之间的不稳定性了。 

因此,当我们对这些经典影片说“内地重映”的时候,实际上在说的应该是它们的“内地首映”。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电影整体也就成为了全球首映与内地重映间隔年份最长的一批电影。 

紧接着,日本重映电影与其他国家重映电影又有着怎样的异同呢?由上表信息,拍sir总结出了三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来自美国和日本的重映电影占据了内地经典重映的大半江山。 其中,在各指标互斥的情况下,美国(含英国、新西兰)、日本、意大利的重映电影各占55%、30%和15%;换言之,虽不及英语影片的体量,日语重映影片也已坐稳了当前内地重映市场的二把手位置。 

第二,从引进方式上看,包括日本电影在内的非英语电影几乎都是以批片的形式进入内地市场的,而英语电影则还深度使用着分账片模式。 但需注意的是,与不时还需承担“救市”重任的好莱坞分账片相比,日本批片在受重视程度和审批速度上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相关批片方来说,这一点便成了影响其经营状况的关键所在了。 

第三,从类型上看,美国重映电影的常备选手是冒险/奇幻/科幻题材、特色选手是动作/惊悚/悬疑题材,而日本重映电影的种子选手则是2D动画片。 

具体而言,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出品的动画电影都还是2D的,与真人剧情电影相比,日本动画片的票房潜力的确还要更高。垂直到动画门类上再做比较,来自日本的2D作品也有着比美国3D作品更可观的重映票房收入。 

诚然,这一点与日本批片“假重映”的情况有关,也与日美两地的动画产业结构有关;但尽管2D动画和3D动画之间并无优劣,作为一种策略参考,这样的特性对相关引进方来说就十分重要了。 

重映影片的乐与愁 

以上数据和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外语经典电影在内地的重映概况。然实际上,当我们在看经典外语电影重映的时候,想看和在看的就只有这些表面信息吗? 

显然不是。除了像数量、国家、类型这样的影片客观属性之外,观众们想看和在看的还有重映影片的制式和修复情况,甚至于,其特制海报和本土化宣传物料也成为了值得期待的元素之一。 

一方面,在大多数经典影片已释出高清正版网络资源的现在,制式和修复情况便自然地成为了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重映电影的要素之一。 据拍sir统计,在2018年至今的20部经典外语重映电影里,绝大多数影片都是以“4K修复”的面貌来和观众相见的。 

另一方面,特制海报与本土化宣传物料也成为了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经典重映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在黄海、早稻等一批知名设计师、插画师的耕耘之下,“经典电影重映海报”已成为了观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特制海报之外,别出心裁的宣传曲、推广曲等本土化物料同样也通过社交媒体发酵来吸引着观众们的注意力。比如,彩虹合唱团此次为《入殓师》所作的推广曲就广受好评。 

备受赞誉的部分黄海版重映特制海报 

不过,给到经典重映影片的“标配”也并非都是美好的, 受限于我国国情,经典外语重映影片也免不了要经历诸如删减、打码、修改台词等情况。 

比如,在PG13《美丽人生》重映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就发现了一处与露骨台词相关的翻译修改;在《菊次郎的夏天》重映的时候,片中几处关于裸露身体部位的镜头也被删减了;而此番正在上映的《入殓师》,也“意料之中”地被删减了一段亲密情节。 

同时,拍sir还发现了经典重映与高清正版之间还存在着不可名状的矛盾。 据sir亲身经历和部分网友反映,当一些经典外语电影宣布将于内地大银幕重映之后,其在视频网站上的正版高清资源就会被默默撤下,恢复日期也不可知。 

集体情怀才是票房密码 

因此,经典外语电影重映要想在内地获得可观的票房成绩,有着很多掣肘。 对于那些成功的案例而言,或许胜就胜在了充分利用“集体情怀”这一点上,而非只关注一部重映影片的影史地位、影迷喜好、或上映规范。 

以2018年以来内地经典外语重映片票房TOP5为例,它们就都在不同的维度上做到了紧抓观众们的集体情怀,以及这股情怀背后的社交需求。 具体而言,拍sir此处将“集体情怀”拆分成了全球奖项、全球票房、间隔年份、豆瓣评分和猫眼想看等五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立于票房首位的是《千与千寻》的4.88亿元人民币,其在全球奖项(个)、间隔年份(与全球首映年份相比)和猫眼想看(万人)这三点上都做到了表现突出。换言之,《千与千寻》是一部有着广泛知名度和市场稀缺性的重映作品,切切契合了自一至四线城市、各年龄、各身份观众的观影需求。 

其次,位于票房亚军的是《阿凡达》的3.75亿元人民币,其在全球奖项和全球票房(亿美元)这两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表明了它是一部已被市场验证过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所以重映起来自然也就还能获得相当成熟的市场基础了。 

往下顺延,位于票房后三位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龙猫》和《海上钢琴师》,若从国别、类型、或引进方式来看,这三者的共性也并不凸显,但若我们从构成“集体情怀”的角度切入,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着较长的间隔年份。尤其是在其他各个维度上都不占优势的《海上钢琴师》,最终却收获了1.43亿元票房。 

由此可见,没有一部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经典外语重映电影会是个“五边形战士”,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之于内地观众的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情感记忆。 当这一份情感记忆得以转化成一张张电影票的时候,经典外语电影重映的市场价值的也才能被推高。 

回到本文最初,当我们在看经典外语电影重映的时候,实际上在看的不就是那一份拾掇生活美好、聚拢当下人气的情感体验吗?而当这份情感体验能得到尊重和滋养的时候,观众们自然也就会向市场投以正的反馈。 

不过,电影“看新不看旧”的市场规律依旧不会改变。在《入殓师》之后,经典外语电影重映的脚步或将暂停一段时间;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国产片,新电影的定档脚步都应该要再再加快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