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期刊《电影艺术》创刊65周年暨未来发展座谈会”北京举行

11月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电影艺术》创刊65周年暨未来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11月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电影艺术》创刊65周年暨未来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胡孝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著名导演谢飞、丁荫楠、尹力,尹鸿、胡智锋、饶曙光等30余位嘉宾受邀出席座谈会。

与会嘉宾充分肯定《电影艺术》作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平台的重要价值,作为学者学术成长阵地的关键作用,作为承载中外电影学术和创作交流媒介的思想价值与智库作用,并就期刊学术品格、传播路径、团队建设等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电影艺术》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影协主办。

1956年10月,《电影艺术》(时名《中国电影》)在北京创刊,迄今已有65年历史,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事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创刊时,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主持刊物各类工作,著名电影评论家、电影史学家黄钢、程季华、贾霁、钟惦棐为编委会成员。

1957年,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影协前身)成立,《中国电影》划归其领导。

1959年7月,《中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合并改刊为《电影艺术》,蔡楚生、于敏、秦裕权、郭维、王人殷、吴冠平、宋岱等著名电影艺术家、评论家、事业家先后担任主编,现任主编为谭政。

张宏表示,一直以来,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工作是中国电影家协会高度重视的工作任务,在协会主办的四本电影类刊物中,《电影艺术》是专业性最高、学术性最强的期刊,也是代表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水平的学术期刊之一。

《电影艺术》在“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电影语言现代化”等电影界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更在实践层面上为一代代电影人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根基,可谓“执学术牛耳,领风气之先”,多次站在中国电影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介绍了办刊宗旨等信息,他表示几代学界与业界作者和“电影艺术人”付出的心血与智慧成就了《电影艺术》不俗的学界位置,编辑部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本土学术自觉,策划前沿论题,严抓学术水准,助推和引领国内电影学术研究,与学界一起构建中国电影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影协顾问、著名导演谢飞,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影协顾问、著名导演丁荫楠,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分别作主题发言。

谢飞表示,《电影艺术》自创刊以来,为中国电影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创作指导,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影人;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纯真年代”,那时拍电影不考虑盈利问题,明星非明星很多都是不要酬金,就是为了艺术探索或者思想表达。

拍的影片都拿到《电影艺术》组织座谈,听取各方意见,这记忆非常深刻。应该非常感谢《电影艺术》为首的电影理论界对他们创作的支持。我们不应忘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理论不繁荣,思想不解放,创作就难以发展。

移动互联时代,《电影艺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杂志传播得更远更广,要更加积极地走近青年影人、青年学者,接触新生力量,挖掘新锐思想。

丁荫楠回忆早年在广州创作电影,从《孙中山》开始,每次到北京送审影片,都是先到影协《电影艺术》听取专家意见,听到新鲜的艺术观点就很兴奋,这是“北京的声音”,认为得到了肯定,一下子劲就足了。

从于敏、荒煤、罗艺军,一直到饶曙光都给他影片写文章,分析,批判,帮他提高。他非常感谢《电影艺术》对其创作具体的支持。

《电影艺术》创刊65周年,其实这期间的第四代导演赶上电影发展最好的时候,文革前攒够了生活和创作激情,新时期创作才华得以充分施展。《电影艺术》支持、鼓励了一批批优秀学者与杰出电影人,对大家创作之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

尹力回忆了早年未成名时,处女作《我的九月》被众人问及导演是谁,电影理论家崔君衍兴奋地对他说,这部电影是“巴赞的纪实美学在中国一次很好的试验和体现”。

他认为《电影艺术》在65年中,坚持学术品位,引领时代风潮,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引领性,对中国电影发展贡献非常大。

中国电影迅速发展,电影的艺术属性、商业属性、工业属性和科技属性逐步发扬,在为《电影艺术》杂志喝彩,也要为电影作为艺术存在的坚守喝彩,在如今很大程度上过度娱乐化,特别在一些综艺节目拿电影来羞辱的时候,应该思考如何在学术品位上捍卫电影的尊严,应该始终牢记电影艺术家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在要求与终身使命。

尹鸿表示,《电影艺术》是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最前沿的学术阵地之一,是中国电影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智库,发表过包括他在内很多作者点研究电影政策、电影文化、电影观念,包括电影舆情等方面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为党和政府进行电影决策、推动电影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智库作用,他多次在各种文件中看到学者发表的重要观点对国家电影政策的影响。

《电影艺术》是中国电影学者最熟悉的学术家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理论评论工作者。

站在65周年的新起点,应该做到“三个超越”:第一超越现象,提高理论阐释力与概括力,提高分析问题的高度与深度;第二超越现实,做更多前瞻性研究,继续发挥理论评论工作的引导作用;第三超越纸媒,在杂志的样式、形态以及传播路径等方面做更多新的探索。

开幕环节后,座谈分两组进行,黄会林、王一川、饶曙光、胡智锋、贾磊磊、丁亚平、侯光明、钟大丰、路海波、张颐武、陆绍阳、李道新、陈旭光、王海洲、张同道、吴冠平、李洋、宋岱、潘若简、陈阳、陈奇佳、陈宝光等与会嘉宾回溯了各自与《电影艺术》的学术渊源,在肯定了《电影艺术》65年来历史成绩的同时,也对杂志未来发展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提出自己的展望。

徐粤春、周由强、鲍次立、朱虹子、宋智勤等中国文联、中国影协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近些年,《电影艺术》各项学术指标均在电影类乃至艺术类学术期刊前列。

2020年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取得艺术类刊物影响力指数CI值第二、复合影响因子JIF第一;在202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指数中位列艺术类期刊第二和电影类期刊第一;获评为“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是唯一上榜的艺术类学术杂志;入选中国知网“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JTP)”,以英语向海外推广中国的电影研究。

65年光阴流转,401期,2万3千多个日夜,站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最前沿,《电影艺术》编辑部将以更更高的学术标准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让《电影艺术》成为更具视野、更有担当的学术期刊,在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 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